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习题12语用论述类诗歌内容摘要:

,如 “ 其养民也惠 ”。 孟子提出了“ 修身 ”“ 养性 ” 的概念。 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 ,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如何修身养性 ,在他看来 ,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 ,知其性以知天。 《墨子》《荀子》中都有 “ 修身 ” 篇 ,老子也谈 “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 所以 ,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 ,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 到《大学》 ,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 ,强调 “ 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 到了朱熹则说 “ 诚意、正心 ,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 ,治国 ,可以平治天下 ,方是正当学问 ”, 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 于是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 ,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 ,都把 “ 修养 ” 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 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 ,性命双修。 笛卡尔的一句 “ 我思故我在 ”, 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 ,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 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 ,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 但在中国哲学中 ,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 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 ,但主流观点认为 ,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性指人性 ,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 命指天命、生命 ,也指身体、能量等。 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 ,神形皆备。 所谓 “ 神不离气 ,气不离神 ”“ 性不离命 ,命不离性 ”。 ⑤ 就命为天命来说 ,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利 ,因此 ,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 孔子 说 ,“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天道运行的节律 ,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 ,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 ,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因此 ,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 ,人与万物共存相通而生生不息。 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 孔子还说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怎么知命呢 ?孟子说 “ 尽心、知命、知天 ”, 就是把修身与养性 ,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 修身与修心的本质 ,在于既不废形 (身体、物质世界 ),也不废神 (思维、主观世界 )。 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 ,身不 能无心 ,心亦不能舍身。 修身与修心 ,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 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 ,知行合一。 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 ?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 ,以理论推导为中介。 这种认识 ,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 ,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 而中国的修养哲学 ,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 ,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 ,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 中国人对道的认识 ,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 ,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 ,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 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 ,如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