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习题01语用论述类诗歌内容摘要:

写 ,也未必就能把握人物思想。 解析 从示例 看 ,此处的推断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多样 ,语言和行动只是其中的两种方法 ,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也不是只有语言描写。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也不一定就能把握人物的思想。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每小题 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 6~8题。 ① 古代中国的 “ 华夷 ” 观念 ,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那个时代 ,也许更早些时候 ,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 “ 天下 ”。 他们想象 ,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 ,也是文明的中心。 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 ,或者像一个回字形 ,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 ,中心是 王所在的京城 ,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 ,诸夏之外是夷狄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 ,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 “ 中国 ” 概念。 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 ,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 ,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 ,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 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 ,固执的原因是 ,除了佛教以外 ,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 ,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 ,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 ,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 ,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 ,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 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 ,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 ,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 “ 威服异邦 ”, 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 凡是周围的国家 ,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 ,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 ,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 ,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 ,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而且 ,这种关于世界的想象 ,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 ,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 应当说 ,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象带来一些弹性空间 ,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 ,可以从容地用 “ 礼失求诸野 ”“ 乘桴浮于海 ”“ 子欲居九夷 ” 等等说法 ,宽慰自己的紧张。 所以 ,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 很多儒家学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 这种情况 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到了宋代 ,这种变化更是剧烈。 宋代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