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专题复习测试题内容摘要:
材料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 3)你认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至少二条)______________。 ( 2分)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 5分) ( 1) A河流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B是 该河 上 最大的水利枢纽品名:哈密瓜 产地:新疆吐鲁番 品名:柑橘 产地江西南丰 品名:香蕉 产地:台湾高雄 品名:苹果 产地:广东茂名 工程,它位于 _________省。 ( 2分) ( 2)南京市某中学生要乘火车到济南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请你写出他所经过的铁路干线名称________________。 ( 1分) ( 3)近年来, A河流含沙量不断增多,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趋势,请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7. ( 2021江苏镇江) 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 母“ H”的格局,如图 5 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6分 ) (1) 长江沿江带沟通了 与 ,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2)长江沿江地带已经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它们是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 以 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 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 工业基地。 (4)沿江地带的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构 成了“ (钢铁、煤炭 )工业走廊”的雏形。 ( 2021泰安)读下图,回答问题。 (4分 ) (1)该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是 ____________市(填字母), B 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有 ____ 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三个 )。 (2)简述该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右面环渤海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⑪图中阴影部分是 ________工业基地。 该工业基地的特色是____________。 ⑫图中三个港口城市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东北地区最大的门户; C______2021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城市。 ⑬图中铁路线 ① _______线 ② ______线 ③ _______线 ④ ______线 ⑤ _______线 ⑭矿产地: 铁矿: a_______铁矿 b_________铁矿 c_________铁矿 油田: d________油田 e_______油田 f_______油田 g_________油田 煤矿: h_______煤矿 i________煤矿 ⑮由威海乘船到大连旅游,经过的海域是 _______海 ⑯目前,山东半岛地区(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增长迅速,“外向型”渐显,试从位置、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⑰ 近年来,渤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⑱ 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多,最先被列入世界遗产史录的是 _________ ⑲ _______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工程是 __________。 ⑳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图中信息,从交通和资源两 方面。中考地理专题复习测试题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中考总复习------反比例函数导学案
点 C、 D在双曲线 y=xk 上,边 AD交 y轴于点 E,且四边形 BCDE的面积是△ ABE面积的 5倍,则 k=__________ 【例题 9】 ( 2021•陕西)如图,过 y轴上任意一点 P,作 x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 xy 4 和 xy 2 的图象交于 A点和 B点,若 C为 x轴上任意一点,连接 AC, BC,则 △ABC 的面积为 . 【例题 10】 如图,点
中考复习专题四:仿写对联
本题,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 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对出即可。 【答案】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 例 2:( 2021广西梧州)热爱传承祖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把对联送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上联:汉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下联: 【解析】根据上联写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