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20xx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点专项复习内容摘要:

答案】 B 【名师点睛】 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 “ 中体西用 ” 的主张 (1)从文明史范式看, “ 中体西用 ” 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 “ 传统人 ” 开始向 “ 现代人 ” 转变。 (2)从现代化史范式看,它冲击了 “ 重农抑商 ”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 化、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阶级斗争史 (革命史 )范式看,洋务派的 “ 中体西用 ” 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③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② 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 “ 中西结合 ”。 易错起源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例 2.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 ‘ 民国共和 ’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 这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 A 【变式探究】 1916年,陈独秀写道: “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 其意在 ( )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根据题意可知,陈独秀强调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素质低下,以此来说明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促使国民意识觉醒,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故选择 D项。 A、 C两项在材料中并未 体现;五四运动出现于 1919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 B项。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 “ 新 ” 的含义 (1)新领导: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2)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