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xx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 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 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 ② ,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 ① 陈与义( 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 10 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 毂( gǔ) :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5.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正确 . . 的一项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6.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准确 . . . 的一项是( ) A.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领联中的 “ 忽 ” 、 “ 已 ” 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 人寻味。 17. 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案】 15. C 16. B 17. 颈联写诗人归家途中的艰辛,牛羊吃饱了知道回家的情形,诗人借景抒 情,即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在结构上引出尾句夕阳西下 ,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 【解析】 15. 本题几个诗句结尾字的读音为:沙: Shā 华: hu225。 花: huā 家: jiā 斜: xi225。 毂:gǔ 事: sh236。 由此可知押韵的字数有 5个。 点睛:押韵,又作 压韵 ,是指在 韵文 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 韵母 相同或相 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 韵母 字的地方,称为 韵脚。 16. B项中 “ 忽 ” 、 “ 已 ” 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表述错误。 “ 忽 ”“ 已 ” 所在诗句写诗人满腹心事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 诗句主要表明时光的流逝。 点睛: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 ?(内容 )、二是怎样写的 ?(方法 )三是为什么写的 ?(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答题方法: 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列清单 )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 (写景、写物、写人 ),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17. 此诗写于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 诗的前三联写途中所见,第四联写心中所想。 诗人见到的是 “ 风起沙 ”“ 杨柳影 ”“ 芜菁花 ”“ 牛羊 ” 和 “ 道路无穷 ” ,想到的是自己 “ 人生扰扰 ” ,时光易逝。 本题中要求赏析颈联的妙处。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在内容上,这一句诗写途中所见的牛羊吃 饱了分别回家,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在结构上,此句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问题,考生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作答。 不一定面面俱到。 一、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模式: ① 肯定 “ 好 ” 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 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 “ 好 ” 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从 “ 情 ” 和 “ 景 ” 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 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 “ 契合点 ”。 答题模式: ①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 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 ① 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 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①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 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模式: ① 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 ②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 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 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 ① 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 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①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②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答题模式: 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 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 ②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 吏民 素 . 多贴,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 因 . 呼为 “ 张一包 ” ,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② 巨盗卢十八剩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 阳 . 笑曰 : “ 盗适久矣,安从捕。 ” 寝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 淳 乃 . 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③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 “ 是劫米者 ” ,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甫就车,顾其下曰: “ 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 “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 ” ④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淳曰: “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 叵 . 测。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 从之,事遂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 ▪张淳传》) 【注】 ① 片晷( guǐ ):片刻。 1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吏民 素 . 多黠 ( ) ( 2) 淳 阳 . 笑曰 ( ) ( 3) 淳验无实即 坐 . 之( ) ( 4)汰则 叵 . 测 ( ) 19.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不同 . . 的一项是( ) A. 因 . 呼为 “ 张一包 ” 项王即日 因 . 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B. 淳 乃 . 令他役诈告吏负金 项伯 乃 . 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C. 辄 以 . 人命讼 遂墨 以 . 葬文公 (《秦晋殽之战》) D. 可 为 . 我缚来 旦日维士卒, 为 . 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0. 下列选项中与 “ 盗遁久矣,安从捕。 ” 句式 不同 . . 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B. 何施之为 (《秦晋微之战》) C. 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传》)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21. 把第 ② 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 22. 第 ③ 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 加以标出。 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23. 综观全文,用两个 四字短语 . . . . 概括张淳的主要品质。 【答案】 18. ( 1)平时、平素( 2)通 “ 佯 ” ,假装( 3)判罪、定罪( 4)不能 19. C 20. D 21. (张淳)秘密召见那个县吏,用私通强盗应判死罪来责问他,又指示他请求用自己的)妻子代替被关押,而自己出去筹集钱财来赎回。 22. 淳劝诚备至 /贫无力者捐俸量给 /全活无数 23. 聪敏果断、心地仁慈 【解析】 18. 素:平时、平素。 句意为: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阳:通 “ 佯 ” ,假装、故意。 句意为:张淳故意讥笑说;坐:判罪、定罪。 句意为: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叵:不能。 句意为:淘汰的话不可预测。 点睛:本题属于考查文言中的实词。 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 1)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 乞骸骨 ”( 告老还乡 )、 “ 下车 ”( 官员刚到任 )、 “ 春秋 ”( 年龄 )、 “ 结发 ”( 男子成年 )等。 (2)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 “ 课外材料课内考 ” 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3)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4)利用字形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海市金山区20xx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控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外力 F大小不断减少直至为零 C. 在 t1~ t2秒内,外力 F大小可能不断增大 D. 在 t1~ t2秒内,外力 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D 【解析】 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在 0~ t1秒内,加速度为正并不断减小,根据加速度 ,所以外力 F大小不断减小, F的最小值等于摩擦力,故 AB错误;在 t1~ t2秒内,加速度为负并且不断变大,根据加速度的大小 ,外力
3 d. H2SO4 24. 已知 NaNO2能发生如下反应: NaNO2 + HI → NO↑+ I2 + NaI + H2O ( 1)配平反应物的系数并标出电 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NaNO2 +____ HI ( 2)当有 HI 被氧化时,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是 _______L。 25. NaNO2外观与食盐相似,根据上述反应,可用于鉴别 NaNO2 和 NaCl。 现有 ①
交 .故选 A. 考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视频 15. 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 和 ,定义 ,其中 为 和 的夹角.若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 和 满足: ① ; ② 和 的夹角 ; ③ 和 的值都在集合 中.则 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由 与 的夹角 ,知,故 ,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故选 B. 16. 已知函数 且 , , „
(2分)下列关于图 12中分子甲、乙和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27.(2分)图 12中,过程①和过程②的发生过程中, (多选)。 图 13显示了某表现型正常女性的部分染色体及其基因组成,基因 Aa和 Bb分别与两种遗传病的发生有关,其中基因 Bb位于 X染色体上。 28.(3分)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图 13状态时,细胞中是否易于发生图 12所示的生理活动。 为什么。 29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首。 故答案为 D项。 其他三项条约没有规定这样的内容 , 排除 A、 B、 C项。 17. 造成两个德国的格局主要是源于 A. 改造纳粹战犯需要 B.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C. 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美苏 “ 冷战 ” 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美苏 “ 冷战 ” 开始后德国首先成为焦点。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是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了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她古老,并不感到伤感。 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的红叶,在四川蜀中我也看到过与太庙同样古老的古松,我也并没有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得像个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