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摘要:

鲁威《 [双调 ]蟾宫曲》 ) 以设问开篇 , 点明题旨 ,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 , 表达强烈的感情 ,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语意含蓄 , 发人深思 ,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其一 )》 ] 诗中 “ 晴 ” 为双关词 , 一方面关照着第三句 , 说晴雨的“ 晴 ” ;一方面又关照着第二句 , 说情感的 “ 情 ” , 这是谐音双关 互文 语简而意丰 , 有强调作用;使行文错落有致 ,读起来朗朗上口 , 富有情趣和节奏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其一 )》 ] 第一句合起 来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就突出了边境的长期战争给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无穷的灾难,为下文抒情做好充分铺垫 通感 感觉互换 , 化抽象为具体 ,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 , 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 , 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凤吹声如隔彩霞 ,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 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 , 通过花的繁盛烂漫 , 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顶 真 (针 ) 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 ,使前 后两句首尾 相连,上递下接,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返咸阳 , 过宫墙;过宫墙 ,绕回廊;绕回廊 , 近椒房;近椒房 , 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 , 泣寒螀;泣寒螀 , 绿纱窗;绿纱窗 ,不思量。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 顶真手法的使用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 更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即时小练 ] 一、基础练 结合上面所讲知识 , 辨析下面的诗 (词 )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 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珝《未展芭蕉》 ) 答: [答案 ] 比喻 , 拟人。 以 “ 一缄书札 ” 喻 “ 未展芭蕉 ” ;以 “ 未展芭蕉 ” 喻少女; “ 怯 ” ,拟人 , 娇 怯含羞。 , 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 答: [答案 ]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 , 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 相思条女密。 扬身汤水中 , 贵得共成匹。 (南朝民歌《作蚕丝》 ) 答: [答案 ] 双关。 “ 匹 ” 既指布匹 , 同时双关 “ 匹偶 ” , 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 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 答: [答案 ] 夸张 , 对偶。 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 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 答: [答案 ] 顶真。 使上下句紧密衔接 , 气势通畅 , 富有节奏感。 ,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答: [答案 ] 通感。 用视觉来描写听觉 , 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 答: [答案 ] 借代。 以花的色彩代替花 , 显得具体形象 , 更突出 “ 花 ” 的特征。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 ) 答: [答案 ] 设问。 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及对自己身世悲凉的感慨。 二、提升练 运用所掌握的技法 , 解答下列题目。 , 然后回答问题。 残 叶 李 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 , 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 , 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 , 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 ① 宫女多诗思 , 莫寄人间取次 ② 人。 【 注 】 ① 上阳:唐宫名。 玄宗时杨妃专宠 , 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 , 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 ② 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效果。 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 这是一首咏物诗 , 诗句清新 , 感情真挚。 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 , 树叶纷纷凋零 , 作者凭栏怅望 , 顿感神伤。 三、四句 , 以 “ 寒 ” 字点翻雨的清冷 , 以 “ 暖 ” 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 五、六句 , 写残叶的遭遇。 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 结尾两句 ,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 , 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 修辞手法不难回答 , 重点和难点是效果。 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 , 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 ] 这是一首咏物诗 , 通篇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 , 感情真挚 , 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 , 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落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 ,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 , 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 回答问题。 满江红 题冷泉亭 [注 ] 辛弃疾 直节堂堂 , 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 , 珮 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 , 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 , 无人识。 山木润 , 琅 玕 湿。 秋露下 , 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 , 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 , 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 , 今为客。 【 注 】 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 “ 渐翠谷、群仙东下 , 珮环声急 ” 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 , 首先要看明白试题要求 ,了解答题范围。 考生首先要解答词的上片 “ 渐翠谷、群仙东下 , 珮 环声急 ” 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 , 然后再分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 比拟手法。 由粗入细 , 形象自然、优美。 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 , 渐次流下 ,声音琤琤,像神仙衣上的环珮叮当作响一样。 类型三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 , 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等。 但在实际做题中 , 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 , 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 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 (动作、神态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 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 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 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本是中国画的 一种技法 ,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中借 “ 行者 ”“ 少年 ”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如 “ 月出惊山鸟 ”。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 如《琵琶行 并序 》中多次写江中之月 , 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 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 , 词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 , 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2)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 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 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 以突出形象 , 加强艺术效果。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把要贬 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之分。 如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 “ 不知愁 ” ,后面才说她 “ 悔 ”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 闺怨 ” 的主题。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 , 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如 “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 遭绕郡城。 ”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 映衬 ”“ 陪衬 ”。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 , 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 , 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 , 就是用次要内 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 也叫 “ 旁衬 ” , 如李白《赠汪伦》中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 用 “ 桃花潭水 ” 形象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 , 就是用次要 内容从反面衬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照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 , 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 ,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 揭示本质 , 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 相得益彰 , 给人深刻印象。 如 “ 越王勾践破吴归 ,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 , 形成强烈的对比 ,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 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 思考。 托 , 寄托 , 借助;物 , 客观外物;言 , 表达;志 , 志向 , 志愿;托物言志 ,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 , 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 , 表达情感 , 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例如《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 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 , 实则是预 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比、兴。 “ 赋、比、兴 ” 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 , 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 , 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 伐檀》中 , “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 不稼不穑 ,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 ,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