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摘要:

闲坐数流萤 ” 中的 “ 独 ”“ 闲 ”就是情感词 , 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2)修饰词。 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 “ 墨分五彩 , 词含七情。 ”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 , 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 , 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 , 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 , 婉转曲折 , 风情万种 , 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 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 , 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 , 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 [悟一悟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 欲别频啼四五声。 (1)本诗借 柳条、藤蔓、黄莺 等意象以及 “ 好 ”“ 离情 ”“ 相识 ”“ 别 ” 等词语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拜 新 月 李 端 开帘见新月 , 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 北风吹罗带。 (2)本诗可以从细节解读形象。 “ 即便 ” 二字 , 于虚处传神 , 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 , 一以见人物的 急切 神态 , 二以示人物的 微妙 心理。 “ 细语 ” 二字 , 惟妙惟肖地状写出少女 娇嫩含羞 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 , 本不欲人闻 , 故于无人处 , 以细声细语出之 , 诗人亦不闻也。 而 “ 北风吹罗带 ” 看似客观描写 , 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 , 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 ,使人情思萦 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诗歌采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 2. 抓关键句 [讲一讲 ] 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 , 装点诗的门面 , 增加诗的意韵。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 , 后抒情明志 , 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 , 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 技 巧 举 例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 , 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 是诗眼句 , 而 “ 留 ” 则是诗眼 ,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 “ 留 ” 字表现了出来 [悟一悟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回答后面的问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 ]谢枋得 [注 ] 寻得桃源好避秦 ,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 怕有渔郎来问津。 【 注 】 谢枋得:南宋人 , 宋亡后 , 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 ,兵败后潜入山中 , 隐居达十二年之久 , 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 , 至元都燕京 , 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1)诗中的典故句: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 (1)寻得桃源好避秦。 (2)诗人巧用典故 , 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 , 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 “ 避秦 ” 来写 “ 避元 ” ;用 “ 怕有渔郎来问津 ” 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读懂 “ 诗家语 ” [讲一讲 ] “ 诗家语 ” 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 1. 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 , 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 “ 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这是 “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 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 “ 楼 ” ,颔联之 “ 悠 ” ,尾联之 “ 愁 ”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 “ 晴川历历 ”“ 芳草萋萋 ” 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第一句的 “ 葡萄美酒 ” 是第二句 “ 欲饮 ”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 “ 葡萄美酒 ” 这一形象,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 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 , 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 , 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合乎诗 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 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 “ 满载一船明月 , 平铺千里秋江 ” 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 明月 ” 居然可以 “ 满载 ” ,“ 秋江 ” 居然可以 “ 平铺 ” ,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 , 但它却获取了极大 的艺术真实性。 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 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3. 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 , 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 , 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 , 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 , 或主语 , 或谓语 , 或宾语。 句中的介词也 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 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 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按句意应当为 “ 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 4. 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 ,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 以突破常规 , 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 , 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 朝闻游子唱离歌 ,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 空令岁月易蹉跎。 ” 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 按常理 , 应先说 “ 昨夜 ” , 再说 “ 今朝 ”。 这里却把 “ 朝闻离歌 ” 这事置于句首叙说 , 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 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 “ 逆挽 ” 笔法。 会翻译古诗歌 在读懂 “ 诗家语 ” 的基础上 , 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 如杜甫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可以翻译为: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面对秋 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 , 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 , 白发长满了双鬓 , 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悟一悟 ] 7.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 落花狼藉近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