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内容摘要:
皆蝌蚪文 , 莫能辨 , 茂先异之。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与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茂先坐 与 . 论说 (2)而世又不 与 . 能死节者比 【 答案 】 相同。 【 理由 】 第 (2)句出自《报任安书》 , 我们学过这课 , 知道 “ 与 ” 是介词 , 引出对象 ,可译为 “ 和 ”。 第 (1)句中的 “ 与 ” 是否也是介词 , 译为 “ 和 ” , 我们可将 “ 和 ” 代入句子中 , 发现讲得通 , 句子的大意是 “ 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 ” , (1)句中的 “ 与 ” 与其后省略的“ 之 ” , 构成介宾结构。 可见两句 中的 “ 与 ”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晋朝太康年间 , 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 , 某天在洞山游玩。 沿着溪流往里走 , 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头上躺着 , 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 (茂先 )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文 ,不能分辨是什么字 , 茂先对此感到奇怪。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法在 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 (《荀子 劝学》 ), 句子的大意是 “ 堆积土石成为高山 , 风雨 (就会 )在这里兴起 ” , 由此确定 “ 焉 ” 是兼词 “ 于此 ” , “ 兴焉 ” 即 “ 在这里兴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事有可行 而. 不可言者 , 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难成者 , 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 , 圣人之所独见 而. 留意也。 下面句子中的两 个 “ 而 ” 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事有可行 而 . 不可言者 (2)圣人之所独见 而 . 留意也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第 (1)句的句意是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 ” , 由此可知 ,“ 而 ” 应该解释为 “ 但是 , 却 ” , 连词 , 表转折关系。 第 (2)句 ,“ 独见 ” 和 “ 留意 ” 都是陈述 “ 圣人 ” 的 ,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 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和”。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 , 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 , 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 这四方面的谋略 , 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 其用 法是固定的。 如用 “ 见 ”“ 于 ”“ 为 ”“ 为所 ” 表被动;用 “ 之 ”“ 是 ” 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 之 . 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2021高考四川卷 )原文信息: 遣人遥尾其后 , 路甚僻远 , 识其所而返。 雪晴 , 往访焉 , 惟草屋一间 , 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 , 乃先生妻也 , 因天寒 , 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 何. 在 , 答曰: “ 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何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试问徽之先生 何 . 在 (2)君 何 . 以知燕王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第 (1)句 ,“ 何 ” 是疑问代词 , 放在介词 “ 在 ” 之前 , 是宾语前置。 “ 何在 ”即 “ 在何 ” ,“ 在哪里 ”。 第 (2)句 ,“ 何 ” 也是疑问代词 , 放在介词 “ 以 ” 之前 , 同样是宾语前置。 “ 何以 ” 即 “ 以何 ” ,“ 凭什么 ”。 众人派人远远地尾随在他的后面 , 道路很是偏僻遥远 , (派去的人 )记住了他的住所后返回。 雪后天晴 , 众人去造访他 , 只见一间草屋 , 家里只有四面墙壁挺立。 忽然看见米桶中有一个人 , 是先生的妻子 , 因为天气寒冷 , 所以坐在桶中。 询问吕徽之先生在哪 , 回答说: “ 在溪流边上捕鱼。 ” 才知道那人真是先生了。 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 , 所起的作 用也不同。 比如 “ 也 ” ,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 “ 乎 ” ,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 , 薛人 也.。 及项梁之薛 , 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 , 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 , 徙长沙 , 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 , 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 , 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 , 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也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 , 薛人 也. (2)师道之不传 也. 久矣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第 (1)句中的 “ 也 ” 字处于句末 , 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 , 不译;第 (2)句中的 “ 也 ” 字处于句中 , 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 , 不译。 叔孙通是薛县人。 等项梁到了薛县 , 叔孙通便投靠了他。 (后来项梁 )在定陶战死 , 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 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 , 迁往长沙去了 , 叔孙通便留下来侍奉项羽。 汉高帝二年 (前 205), 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 , 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 汉王战败西去 , 叔孙通趁机跟了去并最终投靠了汉王。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的一 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 „„ 遣使约降 于. 燕 ” 和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 故内惑 于 . 郑袖 ” , 结合句意可知 , 前句的主语是田单 , 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 , 是受动者。 故前句中 “ 于 ” 译为 “ 向 ” ,后句中 “ 于 ” 译为 “ 被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及兵起 , 悉取檀溪材竹 , 装为船舰 , 葺之以茅 , 并立办。 众军将发 , 诸将须橹甚多 , 僧珍 乃. 出先所具者 , 每船付二张 , 争者乃息。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乃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僧珍 乃 . 出先所具者 , 每船付二张 (2)当立者 乃 . 公子扶苏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第 (1)句中的 “ 乃 ” 在动词 “ 出 ” 之前 , 作状语 , 副词 , 译为 “ 于是 , 就 ” ;第 (2)句中的 “ 乃 ” 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 , 动词 , 译为 “ 是 ”。 等到武帝起兵 , 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 , 用茅草盖顶 , 都很快就完成了。 大军将要出发 , 各位将领需要的船橹很多 , 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来 , 每只船给两把 ,争抢的人才得以停息。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 , 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 , 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 , 用法也不一样。 如 “ 将 以. 定志意 也 ” 和 “ 必有 以 . 也 ” , 前一个 “ 以 ” 是介词 ,“ 用 ” ; 后一个 “ 以 ” 是名词 , “ 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尝闻一青衿 , 生性狡 , 能以谲计诳人。 其学博持教甚严 , 诸生稍或犯规 , 必遣人执之 ,扑无赦。 一日 , 此生 适. 有犯 , 学博追执甚急 , 坐彝伦堂 , 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 , 长跪地下 ,不言他事 , 但曰: “ 弟子偶得千金 , 方在处置 , 故来见迟耳。 ”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适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一日 , 此生 适. 有犯 (2)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第 (1)句中的 “ 适 ” 作副词 , 译为 “ 正好 ” ;第 (2)句中的 “ 适 ” 是动词 , 译为 “ 享受、享有 ”。 曾经听说有个书生 , 本性狡猾 , 善于用诡 计欺骗人。 他就读的县学里的学官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 ,那些学生稍有犯规, (学官 )一定派人把犯规的学生抓来打一顿,决不赦免。 有一天,这个书生正好违反了规定,学官派人紧急捉回他,他自己则坐在学府正堂上怒气冲冲地等待着。 一会儿 , 这个学生被抓来了 , 他久久地跪在地上 , 不说其他事情 , 只是说: “ 学生我偶然得到千金 , 正在处理 , 所以来迟了。 ”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 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 “ 而 ” 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 “ 以 ” 也应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 ①“ 其. 皆出于此乎 ” , “ 其 ” , 副词 , 表揣度语气 , “ 大概 ” , 作状语; ②“ 国无主 , 其.能久乎 ” , “ 其 ” , 副词 , 表反问语气 , “ 难道 ” , 作状语; ③“ 其 . 一犬坐于前 ” , “ 其 ” ,指示代词 , “ 其中的 ” , 作定语; ④“ 而余亦悔 其 .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 其 ” , 第一人称代词 , “ 自己 ” , 作兼语; ⑤“ 路漫漫 其. 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 “ 其 ” , 语气助词 ,可不译; ⑥“ 尔 其 . 无忘乃父之志 ” , “ 其 ” , 表祈使语气 , “ 应当 , 一定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后面的问题。 (2021高考北京卷 )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 “ 楚者 , 山东之强国也 , 其. 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 , 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 ”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 “ 吾欲求制衡山之术 , 为之奈何。 ” 管子对曰: “ 公 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 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 , 必与公争之 ,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 公曰: “ 诺。 ”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 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 , 燕、代闻之 ,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 “ 其 ” 字 , 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其 . 人民习战斗之道 (2)公 其 .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 答案 】 不同。 【 理由 】 “ 其 ” 第 (1)句为代词 , 它的 , 指楚国;第 (2)句为副词 , 表祈使语气。 桓公问管仲说: “ 楚国 , 是崤山以东的强大国家 , 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 (如果 )出兵进攻它 , 恐怕 (我们的 )实力不能胜过 (楚国 ), 军队被楚国打败。 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 管仲回答说: “ 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 ” 桓公说: “ 这怎么讲。 ” 管仲回答说: “ 您高价购买楚国的鹿。 ” „„ 桓公问管仲说: “ 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 , 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 管仲回答说:“ 您可以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 , 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 秦国和赵国听说这件事后 , 一定同您争着买 , 衡山国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天下争相购买 它 ,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可以。 ”于是派人到衡山国求购兵器,不敢同他们讨价还价。 齐国 在衡山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 ,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国求购兵器。 一、 “ 而 ” 字用法辨析 (一 )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 意义辨析 “ 而 ” 字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 这三种关系各有特点 , 有明显区别。 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 , 位置可否颠倒。 “ 地位 ” 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 , 是并列关系;“ 地位 ” 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 , 是承接关系; “ 地位 ” 不平等 , 位置不可颠倒 , 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 , 是递进关系。 2. 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 “ 与 ”“ 和 ” , 承接关系可译作 “ 接着 ”“ 然后 ”“ 就 ” , 递 进关系可译作 “ 而且 ”“ 并且 ”。 可以把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即时小练 ] 1.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 而 ” 字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 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 蟹六跪 而 . 二螯 ( ) ② 君子博学 而 . 日参省乎己 ( ) ③ 以其求思之深 而 . 无不在也 ( ) ④ 鞠躬尽瘁 , 死 而 . 后已 ( ) ⑤ 卒廷见相如 ,毕礼 而 . 归之 ( ) [答案 ] ① A ② C ③ C ④ B ⑤ B (二 )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1. 意义辨析 “ 而 ” 字连接的两部分大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 , 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 , 说明后一个 “ 怎么样 ” , 这时 “ 而 ” 表修饰关系;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 , 前一个动作不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 , 不说明后一个 “ 怎么样 ” , 这时 “ 而 ” 表承接关系。 2. 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 “ 地 ”“ 着 ” 与表示承接关系的 “ 接着 ”“ 然后 ”“ 就 ” 代入原句 ,看是否通顺、合。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