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内容摘要:

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谈谈你对本文人称变化的看法。 (6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文中人 称的变化进行探究 ,写作时,人称不变,可以使文章清晰自然;而人称不断变化,则能够使文章充满灵性。 而每一种不同的人称,也有 着具体的作用。 第一人称 ,像是一种亲身的经历,让人感到真实;第二人称,仿佛是在对话,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是一种转述性的角度,让人感到真实、客观。 在具体分析时,只要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① 第一人称的作用:增强真实性、亲切感 , 似作者亲历。 ② 第二人称的作用:富有亲切感 , 似作者与我们娓娓而谈。 ③ 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公正 , 似以一个冷静的 旁观者的身份陈述。 (每点 2 分 , 意思相近即可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7~ 9 题。 (14 分 ) 回忆小学生活 注 ] 格 致 现在 , 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 4 公里 , 由 公里乡村土路和 公里火车道组成。 6 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 30 米。 它位于屯子的中心 , 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 那是一所小学校 , 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 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 , 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 , 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 上下课是用电铃 来呼喊的 ,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 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为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 有电就有灯 ,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 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 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 , 在它静止的时候 , 在它大叫的时候。 它接近一个乐器。 一个手掌大的圆面 , 一个小铁锤。 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 按下电钮 , 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 每一步都踏响了 , 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 它们一个连着一个 , 扭成一团 ,连成一片。 其实 , 它的原理同树枝 上挂一块铁 , 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 , 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 , 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 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 , 电使之方向一致 , 大小相等。 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 , 像懒洋洋的哈欠 , 它被修减掉了。 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 , 电说 , 向右看齐 , 齐步 —— 跑。 我在明亮的教室里 , 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 我的同学有 27 名。 二年级读完的时候 , 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 了。 三年级要到距家 750 米 的小学接着读。 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 , 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 , 相距 公里。 学校把 公里从中间断开 , 形成两个 750 米的上学之路。 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 , 各自走过 750 米 , 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合。 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 , 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 200 米。 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 1 500 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 , 那么 , 这 200 米的误差是有意的。 据我的分析 , 这与我的父亲有关。 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 , 父亲是大队书记 , 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 ,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 子是远还是近。 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 200 米。 原因有二:一是另一个屯子大 , 孩子多;二是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 , 他们对父亲有敌意 , 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 父亲小心谨慎 , 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 于是 , 我向前多走的 200米 , 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 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 , 我开始了三年级。 我的同学有25 名。 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 , 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 200米的上学之路。 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 , 与远 出的 200 米无关。 一个叫海 , 生得眉目清秀 , 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 他经过了两年学习 ,掌握了 1+ 2= 3, 但 2+ 1=。 他有时算对 , 有时算错 , 至于 3- 1=。 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 , 他的问题在文字上。 他上课坐得最直 , 眼睛睁得最大 , 写字用的力气最多 , 但他写的字 , 一眼看上去 , 基本上不是汉字 , 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 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 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 , 笔画黑 , 划入纸的纤维 ,像是石刻。 他手里的笔画 , 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 , 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 , 它们就会到处乱跑。 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 , 急忙按 进纸里 ,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 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 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 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 我们不认识他 写的字 ,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 , 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那 750 米又 200 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 , 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 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 叶子打着紧紧的卷 , 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 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 , 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