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摘要:

托 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 , 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 —— 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 —— 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 ——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 ——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 —— 三步骤 步骤一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 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 答题模式 (1)这首诗描写了 (具体物象 )的 特征 (物象的特征 ); (2) (具体物象 )的特征体现在 (具体分析相关诗句 ); (3)诗人借此抒发了 的感情。 [即时小练 ] 1. 结合古代 诗歌中常见事物形象类型,联系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方法,试概括下面诗歌中所塑造的事物形象。 (1)随蜂绕绿蕙 , 避雀隐青薇。 映 日忽争起 ,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 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 , 嘉树欲相依。 (刘孝绰《咏素蝶诗》 ) 答: [答案 ] 素蝶随蜂悠游 , 遇雀躲藏;映着日光腾起 , 顺着风势返回;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 , 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和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 (2)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 答: [答案 ] 蝉自持高洁、处境艰难 ,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3)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 答: [答案 ] 柳树风姿美好 , 春风力量神奇 , 透露出诗人对春的热爱之情。 (4)脸腻香薰似有情 , 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 , 碧玉盘中弄水晶。 (郭震《莲花》 ) 答: [答案 ] 莲花含情脉脉、姿态轻盈 , 令人怜爱。 (5)浩态 狂香昔未逢 , 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 , 身在仙宫第几重。 (韩愈《芍药》 ) 答: [答案 ] 芍药外形雍容、气味狂香、色彩鲜艳 , 让人惊疑是否身处仙宫 , 表达了对芍药的赞叹。 (6)木末芙蓉花 ,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 答: [答案 ] 辛夷虽然平凡却美丽 , 不为外人欣赏 , 却生命力顽强。 2. (2021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 , 端仁相饯席上作 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 , 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 , 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 ,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 ②。 门外沧浪水 ,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 , 问何似 , 身后名。 人间万事 , 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 , 乐莫乐新相识 , 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 , 归与白鸥盟。 【 注 】 ① 绍熙三年 (壬子 ),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 , 在陈 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 余既 ” 三句出自《离骚》: “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概括 “ 兰 ”“ 蕙 ”“ 菊 ”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解析 ] 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 “ 兰 ”“ 蕙 ”“ 菊 ” 都是美好的花草 , 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 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也可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 , 由此确定它们的共同内涵。 [答案 ] “ 兰 ”“ 蕙 ”“ 菊 ” 都是花草 ,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回答问题。 采 桑 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 ① 好 , 花 坞 汀 ②。 十顷波平 , 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 , 轩槛 ③ 凉生。 莲芰 ④ 香清 , 水面风来酒面醒。 【 注 】 ① 西湖:指颍州西湖。 神宗熙宁四年 ,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 , 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 坞:湖岸凹入处。 汀:水中沙洲。 ③ 轩槛:长廊的栏杆。 ④ 芰:指菱。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月 ” 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答案 ] “ 月 ” 与上片 “ 残霞夕照 ” 相照应 , 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 ,烘托出西湖之美 , 表现出词人对景色的陶醉。 考向三 景物形象 “ 景物形象 ” 即 “ 意境 ” , 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 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 “ 意与境谐 ” 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 即便涉及,多简单考之,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 (画面 )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一、明辨题型 —— 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 这首诗 (词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 这首诗 (词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 (词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这首诗 (词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 (词 )人怎样的情感。 4.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 赏析全诗 (词 )。 二、掌握技巧 —— 找到解题钥匙 (一 )常见意境特点 类 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另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二 )分析诗歌景物形象两方法 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 理解作者的感情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 , 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1. 意象的色彩 (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 )。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 淡酒 ”“ 晚来风急 ”“ 满地黄花 ”“ 梧桐 ”“ 细雨 ”“ 黄昏 ” 等意象全是 “ 冷色调 ” ,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 2. 意象组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动静组合 ——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虚实组合 ——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点面组合 ——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等。 分析意境 , 理解作者的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 , 它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互契合 , 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 是探知作者感情的重 要途径。 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三、规范答题 —— 三步骤 步骤一 找景物 , 组画面 (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