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备考知识仓储2内容摘要:
人 ” 和 “ 佣人、仆人 ”。 9. 起家: 起于家 , 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0. 作色: 发怒。 11. 从子: 侄子。 从 , 堂房亲属。 又如 “ 从兄、从弟、从父 ” 等。 (五 )表示时间的 词 高考文言文的概括分析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或打乱原文的六要素 , 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 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 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 , 比如补 (译 )出的省略成分错误。 因此 , 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 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 , 顷、顷之、顷刻、有顷 , 旋、寻、无何。 2. 表过 去: 既、既而 , 先、先是、先时 , 初 , 时、当是时 , 曩、尝 , 昔、向。 3. 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 (后带时间 , 则译作 “ 过了 „„ ” , 不译作 “ 居住 ” , 如 “ 居无何 ”“ 居三月 ” )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 , 又养成阅读时用 “/”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 , 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 , 方便理解判断。 (六 )其他常用词语 1. 先: 祖先 , 已经死去的 , 多指上代或长辈。 2. 课: 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 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 4. 对: 回答或对话。 5. 檄: 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6. 中: 中伤、诬蔑别人 , 使受损害。 7. 诬: 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8. 掾: 古代属官的统称。 9. 工: 工匠 , 精巧 , 擅长 , 官吏。 10. 僭: 超越本分 , 过分 , 虚假 不真实。 11. 孤: 幼年失去父亲。 12. 贷: 借出、借入 , 宽容、宽免。 13. 遽: 急速 , 就 , 恐惧。 14. 尤: 罪过过错 , 指责归罪 , 优异突出 , 特别尤其。 15. 劫: 强夺 , 掠取 , 威逼 , 威胁。 16. 令: 美好 , 县令。 17. 执: 捉拿。 18. 延: 延请。 19. 省: 减免。 20. 谢: 道歉 , 推辞 , 告诉。 21. 赧: 因羞愧而脸红。 22. 竟: 结束 , 完。 23. 造: 造访。 24. 过: 拜访 , 经过 , 过失 , 责备。 25. 弑: 子杀父 , 臣杀君。 26. 用: 费用 , 因为。 27. 典: 主持。 三 120 个文言实词的词义 1. 爱 (1)动词 ① 疼爱 , 爱护。 如: 爱. 其子 , 择师而教之。 《师说》 ② 喜欢 , 爱好。 如: 秦 爱. 纷奢 , 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③ 爱惜 , 珍惜。 如: 使六国各 爱. 其人 , 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④ 同情 , 怜惜。 如: 爱. 其二毛 , 则如服焉。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⑤ 羡慕 , 欣赏。 如: 吾 爱. 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 ⑥ 爱戴。 如: 宽缓不苛 , 士以此 爱. 乐为用。 《史记 李将军列传》 (2)形容词 ① 可爱。 如: 三五之夜 , 明月半墙 , 桂影斑驳 , 风移影动 , 珊珊可 爱.。 《项脊轩志》 ② 吝啬 , 吝惜 (此义项虽很少用 , 但是古今意 思差别较大 )。 如: 百姓皆以王为 爱. 也。 《齐桓晋文之事》 2. 安 (1)形容词 ① 安稳。 如: 风雨不动 安. 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 安逸。 如: 然后得一夕 安. 寝。 《六国论》 (2)动词 ① 抚慰 , 安抚。 如: 时时为 安. 慰 , 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 飞 并序 》 ② 安适。 如: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之易 安.。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③ 养生 , 安身。 如: 衣食所 安. , 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3)疑问代词 哪里。 如: 沛公 安. 在。 《鸿门宴》 (4)疑问副词 哪里 , 怎么。 如: 燕雀 安. 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 世家》 3. 被 , 读音一: b232。 i (1)名词 被子。 如: 一日昼寝帐中 , 落 被. 于地。 《杨修之死》 (2)动词 遭受 , 遇到 , 蒙受。 如: 秦王复击轲 , 被. 八创。 《荆轲刺秦王》 (3)介词 表被动。 如: 妆成每 被. 秋娘妒。 《琵琶行 并序 》 读音二: pī 通 “ 披 ” ,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如: 将军身 被. 坚执锐。 《陈涉世家》 4. 倍 (1)动词 ① 通 “ 背 ” , 背叛 , 违背。 如: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 倍. 德也。 《鸿门宴》 ② 增加。 如: 子为我召之 , 吾 倍. 其室。 《国语 楚语上》 (2)副词 越发、更加。 如 : 每逢佳节 倍. 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量词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如: 尝以十 倍. 之地 , 百万之众 , 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5. 本 (1)名词 ① 草木的根或茎干。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 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② 根本 , 基础 , 根源。 如: 人穷则反 本. , 故劳苦倦极。 《屈原列传》 ③ 版本 , 稿本。 如: 间以诗记所遭 , 今存其 本. 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2)形容词 本来的 , 原来的。 如: 此之谓失其 本. 心。 《鱼我所欲也》 (3)动词 推究 , 推原。 如: 抑 本. 其成败之迹。 《伶官传序》 6. 鄙 (1)名词 边邑。 如: 越国 以 鄙. 远。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 《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 ① 庸俗 , 浅陋。 如: 肉食者 鄙.。 《曹刿论战》 ② 轻贱。 如: 人贱物亦 鄙. , 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 并序 》 7. 兵 ① 兵器。 如: 六国破灭 , 非 兵. 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六国 论》 ② 士兵,军队。 如: 起视四镜 , 而秦 兵. 又至矣。 《六国论》 ③ 策略。 如: 故上 兵. 伐谋 , 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 谋攻篇》 ④ 战争。 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 兵. 于赵者 , 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8. 病 (1)形容词 枯萎。 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 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动词 ① 生病。 如: 未果 , 寻 病. 终。 《桃花源记》 ② 担心 , 忧虑。 如: 君子 病. 无能焉 , 不 病. 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卫灵公》 9. 察 (1)动词 ① 观察 , 细看。 如: 微 察. 公子 , 公子颜色愈和。 《魏公子列传》 ② 考察,调查。 如: 察. 邻国之政 ,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③ 了解 , 弄清楚。 如: 小大之狱 , 虽不能 察. , 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④ 察举 , 考察后予以推荐。 如: 前太守臣逵 察. 臣孝廉。 《陈情表》 (2)形容词 ① 精明 , 明智。 如: 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 察. 则无徒。 《汉书 东方朔传》 ② 皎洁 , 洁净。 如: 安能以身之 察察 . . , 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 10. 朝 , 读音一: ch225。 o (1)动词 朝见 , 朝拜。 如: 相如每 朝. 时 , 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 朝廷。 如: 于是入 朝. 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朝代 , 指整个王朝 , 也指一代君主统治的时间。 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 朝. 开济老臣心。 《蜀相》 读音二: zhāo 名词 , 早晨。 如: 有时 朝. 发白帝 , 暮到江陵。 《三峡》 11. 曾 , 读音一: c233。 nɡ 副词 , 曾经 , 已经 , 才。 如: 江南好 , 风景旧 曾. 谙。 《忆江南》 读音二: zēnɡ 动词 , 通 “ 增 ” , 增加。 如: 所以动心忍性 , 曾. 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12. 乘 , 读音一: ch233。 nɡ 趁着 , 凭借。 如: 因利 乘. 便 , 宰割天下 , 分裂山河。 《过秦论》 读音二: sh232。 nɡ 量词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如: 致万 乘. 之势 ,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13. 诚 (1)名词 诚心诚意。 如: 帝感其 诚.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2)副词 表肯定 , 确实 , 的确。 如: 臣 诚. 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3)连词 表假设推论 , 果真 , 如果。 如: 诚. 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14. 除 (1)名词 台阶 , 殿阶。 如: 从至雍棫阳宫 , 扶辇下 除.。 《苏武传》 (2)动词 ① 任命 , 授职。 如: 除. 臣洗马。 《陈情表》 ② 清除 , 去掉。 如: 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 矣。 《荆轲刺秦王》 ③ 修治 , 修整。 如: 即 除. 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15. 辞 (1)名词 ① 诉讼的供词。 如: 听其狱讼 , 察其 辞.。 《周礼 秋官 乡士》 ② 借口 , 托辞。 如: 欲加之罪 , 其无 辞. 乎。 《左传 僖公十年》 ③ 古代的一种文体。 如: 《归去来兮 辞. 并序 》。 ④ 言辞 ,文辞。 如: 欲以广主上之意 , 塞睚眦之 辞.。 《报任安书》 (2)动词 ① 告别 , 辞别。 如: 我从去年 辞. 帝京 ,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 并序 》 ② 推辞 , 不接受。 如: 臣死且不避 , 卮酒安足 辞.。 《鸿门宴》 ③ 计较。 如: 大礼不 辞. 小让。 《鸿门宴》 16. 从 , 读音一: c243。 nɡ (1)动词 ① 跟随。 如: 一狼得骨止 , 一狼仍 从.。 《狼》 ② 顺从 , 听从。 如: 臣 从. 其计 , 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参与 , 从事。 如: 弟走 从. 军阿姨死 , 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并序 》 ④ 依傍 , 紧挨着。 如: 樊哙 从. 良坐。 《鸿门宴》 (2)介词 由 , 自。 如: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读音二: z242。 nɡ 名词 ① 堂房亲属。 如: 昇死 , 其印为予群 从. 所得。 《活板》 ② 通 “ 纵 ” , 南北方向 ,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如: 于是 从. 散约败 , 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17. 殆 (1)形容词 ① 危险。 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 矣。 《秋水》 ②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如: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 殆.。 《论语 为政》 (2)副词 ① 表测度或不肯定 , 大概 , 恐怕。 如: 郦元之所见闻 , 殆. 与余同 , 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② 表约略 , 几乎 , 接近 , 差不多。 如: 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 尽之际。 《六国论》 18. 当 (1)动词 ① 两者相抵 , 抵押。 如: 匈奴使来 , 汉亦留之以相 当.。 《苏武传》 ② 抵御 , 抵挡。 如: 彼恶敢 当. 我哉。 《孟子 梁惠王下》 ③ 占据 , 把守。 如: 一夫 当. 关 , 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④ 判决 , 判罪。 如: 吏 当. 广所失亡多。 《李将军列传》 ⑤ 主持 , 执掌。 如: 北邀 当. 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 ⑥ 承担。 如: 念窦娥葫芦提 当. 罪愆。 《窦娥冤》 (2)介词 ① 表处所 , 对着 , 面对。 如: 当. 窗理云鬓 ,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② 表时间 , 值 , 在 , 正在。 如: 当. 是时也 , 商君佐之。 《过秦论》 (3)副 词 ① 表必然,必定,一定。 如: 不久 当. 归还 , 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并序 》 ② 表未来的时间 , 将 , 将要。 如: 今 当. 远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出师表》 (4)连词 通 “ 倘 ” , 如果 , 假使。 如: 当. 与秦相较 , 或未易量。 《六国论》 19. 道 (1)名词 ① 道路。 如: 怀其璧 , 从径 道. 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途径 , 方法。 如: 行军用兵之 道. , 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 ③ 风尚。 如: 师 道. 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④ 思想 , 学说。 如: 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 道.。 《送东阳马生序》 ⑤ 道理 , 规律。 如: 臣之所好者 道. 也。 《庖丁解 牛》 ⑥ 道义,正道。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 , 伐无 道.。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1文言文阅读备考知识仓储2
相关推荐
作 “ 百粤 ”“ 诸越 ”。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 , 统称为“ 百越 ”。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 “ 察举 ” , 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 , 经过试用考核 , 再任命官职。 C. “ 乡试 ” , 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 “ 祭酒 ” , 古代主管 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托 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 , 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 —— 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 —— 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 ——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 ——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 —— 三步骤 步骤一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 象的特点
很多名句 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 “ 大众名言 ”。 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 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 (《 论语》 ) (2)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 【 解析 】 同 样是关于 “
案 】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孙傅入仕以后 , 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 , 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 , 劝蔡迅速有所变更 , 否则必将失败 , 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傅上奏 , 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 , 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 , 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 ,
永远保持纯净,宁静,浪漫,激情„„ 幸福的教师都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永远不会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会坐进书房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会有用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会嫌自己读得太晚,因为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四)眼中有事 一个幸福的教师是一 个有眼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