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项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 1)仿照例句写话。 例: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 1 蔷薇 ( 2 睡莲 ( 3 万寿菊 ( 4 烟草花 ( 5 月光花 ( 6 昙花 (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 3)这段短文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 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复苏 苏醒 伸展 舒展 早晨 凌晨 美丽 艳丽 开放 绽开 ( 5)我还能写出几种花的名字。 8. 不同的 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 1)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关系 ( )的花蕾 ( )的笑脸 ( 2)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原因有两个: ① ② ( 3)昙花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呢。 用 “ ”在文中划出。 ( 4)你知道成语“昙花一现”的意思吗。 试着写一写。 9. 孔子年轻 的时候,就已 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 1)体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相距上千里” “风餐 露宿” 表明孔子。 “日夜兼程”表明孔子。 “终于” 表明孔子 ( 2)你从第二段这句话中体会到的什么。 ( 3)我会补充孔子的名言。 ⑴。 ⑵。 ⑶ ⑷ ( 4)你还知道孔子的那句名言。 10. 盘古倒下。20xx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课内阅读专项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
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说拱桥是“卧虹”“飞虹” ,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
“ 杂剧四大家 ”。 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 “_______ ____”。 1 全曲中,暗含题中 “ 秋 ” 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________, 与 “ 夕阳 ” 相呼应的是: “ ” ,与 “ 天涯 ” 相呼应的是:“ ” ,最能触发旅人 (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 体现 “ 思 ” 字的一句是: “。 ” 17 、《 天 净 沙 秋 思 》 中 点 名
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甚矣,汝之不惠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1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 “ 相助 ” 、山神 “ 求告 ” 、天帝 “ 感动 ”
通了天然气,细心的他发现同样条件下烧开同一壶水比过去用液化气所用时间短了,这主要是由于两种燃料的 _________不同;若现将 44kg初温为 20℃ 的水烧开(标准大气压下),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_________J。 若这些热量由天然气提供则需要 _______kg的天然气。 (已知天然气的热值是 107J/ kg,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且无热量损失。 ) 19. 如图所示
保存 储存或 (积存 ) 精心 细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依然 依旧 憧憬 向往 飞舞 飞翔 希望 期望 摇晃 摇动或 (摇摆 ) 机灵 机警或 (机智 ) 察看 观察或 (视察 ) 随即 立即或 (立刻 ) 凉爽 凉快 躲 藏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丰收 丰登 招集 召集或 (聚集 ) 抵抗 抗击或抵抗 侵略 入侵或侵犯 战斗 斗争或奋战 告别 道别 叮咛 嘱咐 辽阔 广阔 匆匆 忙忙 丰收
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 雷锋不勤俭节约吗。 三 、 解析 : 要求 教师必须准确 的把握教材,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拓展训练内容,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素材的选择。 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素材。 有的学生搜集了好多秋天的图片、照片,有的学生搜集了秋天的树叶、花草、果实,还有的学生搜集了赞美秋天的短文、诗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