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20xx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功能。 积极参与 泛长三角 区域 分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通过产业融入和对接,调整优 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战略四:内优外拓 —— 紧凑开发、集约增长、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 在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合肥经济圈以外区域的合作。 城市空间发展紧缺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区域范围,尤其是区域内邻近的城市组团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容纳空间,建立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可适当考虑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调整行政区划或者撤县并区的可能。 另外,这些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相互隔开,以形成中心城市开敞式空间布局。 战略五:区域联动 —— 保育东西、强联南北,构筑区域和谐空间体系 保障东部巢湖 综合 治理、西部大别山保育 工程 的实施。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开发行为限制区等空间规划调控手段, 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底线”。 对于局部生态恶化地区, 实施强制性的生态移民策略, 促进人口 13 向城镇集聚。 对于生态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适度强化劳务就业需求导向,实现东部环巢湖地区、西部大别山地区的人口的适度外迁。 加快 推进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建设。 积极推进合淮城际快速联络线建设、合淮城市轻轨交通系统对接、合 桐 安城际轨道建设和六 合宁城际轨道建设。 战略六:合理分工 —— 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 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合理协调区域内各类园区功能,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重点, 引导错位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跨区域设立“共建园” , 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特色各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区域 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以及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的统一安排,以形成中小城市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第二节 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 第十七条 空间布局体系 至 2020 年 , 合肥经济圈 形成 “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 的 城镇 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远景由点 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 1) “一区”:聚合 合肥经济圈 区域发展的“心脏” “一区” 是 指 由合肥市中心城区、 淮南市中心城区 、 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 桐城市中心城区 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 ( 2) “五轴”:构筑 合肥经济圈 区域发展的“骨架” “五轴”是 指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 桐 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 ( 3) “ 三带 ”:形成 合肥经济圈 区域发展的“动力” “两带”是 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 环巢湖发展带。 ( 4) “多组团”:建设 合肥经济圈 区域发展的“支点” “多组团”是指支撑 合肥经济圈 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 一是以强化城镇组团联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功能提升、形成精品城镇为目标,大力推进三河 杭埠 同大、水湖 曹庵 杨公、谢集 八公山风景区 寿春、凤台 毛集 袁庄、霍邱 冯井、寿春 — 正阳、梅山 — 叶集 — 姚李、含山、和县、庐江、高沟 姚沟、罗河 泥河 、 双港 新渡 等城镇组团建设;二是以支撑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城镇经 14 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建设新桥机场、合肥高铁站、淮南高铁站、 五 市 轨道 换乘站、合肥新港综合码头、 巢湖港巢城港区、巢湖郑蒲港区、六安周集港区、六安临岗港区、淮南新集港区、淮南花家湖港区、淮南泥河港区 、 桐城孔城港区、桐城鲟鱼港区等 交通枢纽性组团;三是以提升泛巢湖旅游知名度、增强旅游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 紫莲山、四顶山、岱山湖、瓦埠湖、忠庙、姥山岛、半汤、汤池、银屏山、天堂寨、石笋、皖西大裂谷、万佛 湖、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龙眠山、孔城、嬉子湖等旅游组团建设。 第十八条 中心等级体系 至 2020 年, 合肥经济圈 形成 “ 一心、 四 翼、多极、 九 点 ” 的中心等级体系。 ( 1) “一心”:龙头城市 “一心”是指合肥市“ 141” 范围,包括合肥市中心城区、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肥东双墩镇等。 ( 2) “ 四 翼”:中心城市 和副中心城市 “ 四 翼”是指 淮南市中心城区、 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 桐城市中心城区。 ( 3) “多极”: 优先发展城市 “多极”是指 包括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寿春、霍邱、霍山、金寨、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凤台等 13 个县域性的城关镇,建成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 4) “ 九 点”:重要活力点 “ 九 点”是指新桥空港城发展活力点(高刘 炎刘)、三河 杭埠 — 同大发展活力点、长临河 忠庙发展活力点、郑蒲 二坝发展活力点、叶 集发展活力点、冯井钢城发展活力点、下塘(合肥重工业基地)发展活力点、袁庄(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发展活力点 和双港 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发展活力点。 第十九条 旅游空间体系 至 2020 年, 合肥经济圈 形成 “ 一圈、 三 城、一山、一水 ” 的旅游发展空间体系。 ( 1) “一圈” 指 泛巢湖旅游圈; ( 2) “ 三 城” 指合肥、 桐城 、 寿春古城; ( 3) “一山”指大别山; 15 ( 4) “一水”指巢湖。 第 三 节 城 市 空间发展指引 第二十条 合肥市 城市 空间发展指引 保持中心城区紧凑发展格局,大力推进“ 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现代化 滨湖大城 市空间格局。 加快推进滨湖 新 区建设,打造 合肥经济圈 的中央商务区。 联手巢湖共同开发和保护滨湖地区。 继续强化中心城区与肥东城区、肥西城区、长丰双墩地区以及周边其他乡镇的联系和分工协作,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衔接,引导 城市 各项功能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 第二十一条 淮南 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积极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按照 “东进、南扩、西调、北联” 的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 淮南市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新城区 ,拉近与合肥市的距离。 其他次要发展方向为西部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东部城区向东发展。 借助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打造淮南高铁站周边地区,形成城市 策略性增长中心。 第二十二条 六安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按照“向东积极推进,向南逐步完善,向西着力展开,向北积极延伸”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 从而 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第二十三条 巢湖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按照滨湖山水城市的基本定位和“ 一 腹两翼、拥湖发展”的 发展 思路,建成东、西、南各组团均衡发展的现代中等城市,积极跨越合巢芜高速公路向东向北发展,建设巢湖新城。 加强滨湖组团建设,打造巢湖新的城市亮点,建成圈内知名的旅游度假中心。 规划建 设一批环湖人居、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组团,支撑和带动滨湖地区开发。 第二十四条 桐城市 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兼顾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 , 构筑“ 一 城三片”的组团式城市结构。 充分发挥“桐城文化”优势 , 建设文化环境 , 突显桐城的历史文化 特色。 加强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桐城的生态品牌。 城市 主要向东、向南发展, 发展重点为民 16 营经济开发区沿龙腾路向东发展至沪蓉高速公路;城西组团沿文昌大道向西南发展;城中组团沿盛唐路向北、向南发展。 第 四 节 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十五条 分类型城乡统筹策略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引领改革开放进 入新阶段。 依据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差异性特征,原则将本 区域 划分为以城市及近郊地区、重要工矿地区为主的相对发达地区,以县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发展中地区和以广大农村、集镇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的三类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统筹策略。 ( 1)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大力推进城乡功能融合的进程。 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制定城乡一体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供水、供电、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设施的城乡共享。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被征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水平。 全面开展城中村整治改造。 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打破行政村界线建设新社区;搞好城中村农民转移就业,实现“村改居”,处理好村级集体资产,改革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将城中村管理全面纳入城市的轨道。 ( 2) 发展中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提高县城、中心镇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水平。 制定县城、镇总体规划,促进新的工业项目和居民住宅向县城和中心镇 集中,加大对开发活动空间布局和时序的引导,调控农村、城镇的建设行为,防止低水平盲目建设现象蔓延。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同时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17 ( 3)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进一步夯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经济。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新的生产力。 大力整治空心村,加快建设中心村;对部分自然村进行萎缩性管理,限制在原村新批建房并就近安排到中心村建房。 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减免各类费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鼓励欠发达地区人口通过多种方式承 包相对发达地区的土地。 第二十六条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和推进模式 ( 1) 先行试验区与重点推进相结合 在“一心、四翼、一个城镇密集区”的区县中,按照基础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先行试验示范。 合肥“一小时经济圈”、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六安“半小时经济圈”、巢湖“半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全面进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 其余地区可采取“重点试验、单项突破、带动全局”的方式加快推进。 重点 推进县域重点产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项目进程。 结合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和中 央扩大内需政策,扩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规模,推进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改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农村地区环境,力争三年内彻底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景观形象。 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民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 2)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两种模式推进 “城乡一体化”模式 ——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一体化。 合肥“一小时经济圈”、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六安“半小时经济圈”、巢湖“半小 时经济圈” 的范围内可 先期 全面推进试验示范。 “城乡统筹”模式 —— 对农业人口多 , 人均 GDP 水平低 , 二元结构突出,较长时期不具备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 地区 ,可按照“城乡统筹”模式,有选择地、分领域、分阶段有序推进。 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 统筹新农 18 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 第一节 产业发展 战略与策略 第二十七条 产业发展战略 ( 1) 产业升级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全面实施安徽省“ 861”行动计划为契机,加速推进 合肥经济圈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2) 产业布局战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分 工协作,发展产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发挥集群经济 优势。 ( 3) 产业集群战略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大、中型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有效集聚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类型产业集群。 ( 4) 产业协调战略 依托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将 合肥经济圈 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参与 泛长三角、全国和全球 的合 作与竞争,实现圈 内产业综合布局,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加强 合肥经济圈 与外围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与 泛长三角 在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机遇,实施产业互补开发。 第二十八条 产业发展策略 ( 1) 促进工业集聚升级 优。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