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北京延庆新城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文化中心,生态宜居新城典范。 第 42条: 城市规模 ( 1)人口规模控制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 2020年延庆新城人口规划控制规模为 15万人。 新城人口包括常住人口 10万,暂住人口 ,高校人口约 ,到规划期末新城规划范围内农村人口全部转化为城市人口。 ( 2)用地规模控制 延庆新城总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 18平方公里。 (包括发展备用地 3平方公里,依据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按照实际发展需求适时启动 ) 规划范围内 45个农村居民点全部纳入新城,北部和西部的村庄结合旅游发展进行旧村改造。 发展策略 第 43条: 新城发展策略 ( 1) 经济发展策略:引导发展都市型工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生态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全面社会进步。 率先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水平技术服务体系。 ( 2) 社会发展策略:加快新城范围内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引导安置劳动就业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新城人口素质,推动基层社区事业发展。 ( 3) 文化发展策略:保护、挖掘和发 展历史文化资源和塞外文化特色,塑造高品质的城镇风貌。 通过文化活动,展示生态文化,宣传延庆形象。 结合旅游发展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划定旧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 4) 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策略:强化生态环境和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地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延庆的环境品质,构建城市发展生态安全格局。 ( 5) 空间发展策略:依托产业发展轴,城市功能组团密切同重点镇和其他新城的联系,增强对外辐射提升区域竞争力。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好与官厅水库防洪的关系,城市布局满足防洪要求。 新城发展布局 第 44条: 新城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新城以向南、向北和西南为主导发展方向,在满足官厅水库库区防洪要求和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三里河周边及西部用地。 远景发展依托延康路、延琉路等县内交通联络干线,延空间发展轴向康庄、八达岭和永宁作组团式发展。 第 45条 :新城空间布局原则 总体布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空间形态布局以生态要素为主导,以集约利用为目的、有利于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 城市布局符合城市防洪和官厅水库防洪要求。 第 46条: 新城空间布局 新城的空间布局将以妫水大街为新城发展主轴,以妫水河、三里河 湿地为城市生态景观带,充分利用河流、林网、农田等自然生态要素作为隔离空间,疏密有度,合理布局。 在现有组团的结构基础上发展分散组团,形成 “一轴两带多组团 ”的布局结构。 在城市西部保留较大的开阔地段,工程地质较差或高程不满足要求的地区,应控制为绿化用地。 第 47条 :新城功能布局 构建新城 “两组团 ——五片重点功能区 ”的城市功能结构。 “两组团 ”指妫水河两岸的南北组团, “五片重点功能区 ”为生态共享功能区、综合旅游服务区、旧县城历史风貌区、生态科研示范区和高等教育组团等。 第 48条: 用地布局引导 ( 1)居住用 地 新城范围内的所有旧村将全部改造,农村城市化人口的安置由现状居住区和新增居住用地妥善解决,按规范指标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三里河以西、香苑街以北、妫水河以南等地区,到 2020年新城人均住宅面积 35平方米。 三里河西部建设少量度假别墅和低层连排度假公寓,控制一类住宅的建设规模,大力发展节地型生态住宅小区。 ( 2)公共设施用地 新城各项公共设施在配置标准上需要满足新城职能的提升,配置的内容上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依据集中与分散结合、保障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布置,满足各层级设施布局 服务半径要求提高各项设施的服务效率。 在新城南、北两个混合组团各布置 1个新城级商业区,一处位于新城入口另外一处在妫川商业广场基础上进行建设,新城北部布局一个综合旅游服务区占地约 ,以建设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和文化娱乐设施为主。 其它分散组团各布置 1个街区一级商业区,并增加便民的小型商业零售网点。 根据医疗卫生专项规划原县医院提升为综合医疗中心,并在新城西南延康路东侧增设一综合医疗中心占地 10公顷,县卫生院、妇幼保健站、中医院等按照专项规划调整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行政办公、体育、教育、邮政、消 防等设施根据专项规划要求和现有设施分布进行新增布局或规模调整。 ( 3)工业用地 新城工业用地规模保持 1992工业区总体规划核定的 303公顷建设用地总量不变,通过土地置换划定其规划范围北至林带路,南至迎滨路、东到司家营路,西到西沟路南延,西南部预留为远景新城产业发展备用地。 ( 4)仓储物流用地 综合考虑服务北京面向怀来的需求和新城自身发展需求,新城的物流用地集中选择在新城边缘、对外联系紧密的地段布局。 新城级物流基地规划选址在京张高速公路东、延琉公路以南,用地规模 15公顷,主要提供面向西北的蔬菜、农副产品 的流通服务,新城南部工业区内延康公路以东安排 10公顷工业物流用地,提供与康庄八达岭工业区、其他区县工业企业及北京的产品运输流通服务。 分区发展指引 第 49条: 规划目标和分区原则 ( 1)规划目标 在新城规划范围内划分控制分区和建设分区,制定规划片区的主导功能和生态发展定位,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重大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大型城市公共绿地等用地规模及布局进行控制预留,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安全格局。 ( 2)分区原则 在新城规划范围内进行整体分区,包含建设分区和非建设分区,包含新城腹地的农田和水生 态系统;尊重自然山水等边界要素,以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等为分界;以过境交通廊道(城市快速路、铁路、公路)和市政走廊为分界;综合考虑分区的现状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相似性。 第 50条: 分区类别 ( 1)非建设分区: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之外的发展腹地。 农田控制区:属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的非建设区。 生态核心控制区:生态功能重要的非建设区。 远景发展区:预留新城远期发展区域,规划期内重点进行生态涵养和控制。 ( 2)城市建设分区:新城建设用地范围。 第 51条: 分区控制要求 确定各分区主导功能,辨析各分区 在新城长远发展中的职能地位,通过对分区内各重要设施和资源的规划控制,保障新城健康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具体控制要求分四类:所属生态层级、分区职能、基础设施管制和特色分区控制要素。 第 52条: 建设分区发展指引 ( 1)城市密度分区发展指引 密度分区主要指标是街区人口平均密度,主要反映各街区单元的居住用地的人口密度、住宅区容积率、住宅用地比例等综合规划指标。 密度分区是将生态承载力作为确定区域人口容量的主要依据。 各街区人口平均密度分为三挡(按可建设用地控制),小于 100人 /公顷的为低密度街区, 100200人 /公顷的街区为中密度,高于 200人 /公顷的为高密度街区。 ( 2)建设强度分区发展指引 强度分区主要指标是街区的平均容积率,反映各街区工作用地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公共建筑比例等综合规划指标。 根据空间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引导街区建设布局结构合理、城市尺度宜人。 平均容积率也分为三挡(按可建设用地控制),小于。 度街区,高于。 城市设计引导 第 53条: 概念和原则 创造城市生活与郊野情趣和谐相融、生态景观与城市风貌有机共生的山水 园林式新城。 根据城市生态化布局与资源持续利用相结合、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通过城市设计指导规划建设,实现发展目标,增强新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第 54条: 城市尺度与风貌 注重对建筑体量、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控制,与自然环境背景和地方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中西合璧,古今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总体风貌。 在城市高度轮廓的控制上,突出北面海陀山作为城市轮廓背景的的主导地位,同时强调新城各建设组团与妫水河、三里河湿地、生态斑块、农田等自然开放空间的尺度协调。 采用低层、低密度、低强度的建设方式,严格控制建 筑、建筑群体的建设范围与体量,控制城市尺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城市景观视廊及风貌保护区形成 “突兀 ”的影响。 新城的建筑 形态宜采用坡顶多层建筑为主,普遍高度宜控制在 18米。 住宅与公建的尺度比例宜协调不宜对比强烈。 新城的建筑色彩选择应与自然环境背景和街区功能定位相协调,不同的功能街区可以有不同的色彩特征。 对于城市的重要节点和城市入口等,适当采用丰富的色彩,又助于增强标志性和吸引力,成为城市亮点。 第 55条: 高度分区与城市地标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平缓开阔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使之与群山环抱的独特背景相协调。 根据地势地貌、城市风貌控制、空间尺度控制和城镇发展方向的综合要求,城市整体高度趋势应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低落,逐步融入到西部的自然环境中。 街区高度由东南向西北分为 24米以上, 1824米, 918米三挡控制。 沿县域空间发展主轴集中布置的 1824 米多层区,主要位于妫河南岸和京张路东及南部组团建成区。 南、北城市组团主要以 18米建成区(商业区、居住区)为主,旧村改造居住区不再新建 6层以上住宅区。 三里河以西的分散组团以低层、低密度建设为主,禁止建设 18米以上建筑。 重要城市节点为突出城市形象,在 24米高 度分区控制的基础上最高建筑高度可控制在36米左右。 第 56条: 城市景观走廊 新城的景观系统按重要等级和关联区域分为一级走廊和二级走廊,一级走廊是贯穿多个城市组团或功能分区,组成新城景观系统核心架构的重要景观带;二级走廊指与核心架构景观带相交或相关联的次要景观带,一般只贯穿一个街区或城市组团。 一级景观走廊:三里河、妫水河十字生态系统,妫水大街沿线 二级景观走廊:高塔路、团结路、香水苑公园等 一级走廊两侧应加强城市界面的延续性控制和城市级开放空间的序列布局,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区域,并加强城市活动 与生态功能的共生共享;二级走廊重点结合街区公共设施的布局,一般在端点或与一级走廊交汇的城市节点处布局街区型开放空间,形成城市整体景观系统的网络结构。 第 57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对组团与非建设区的接合部(生态走廊)进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设计引导。 重点内容是妫水河 —三里河城市生态系统架构及周边地段的城市设计引导。 改造妫水大街及周边地区环境,架构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轴,建设妫水河、三里河城市湿地公园,营造滨水生态景观带。 第五章:专项规划 第 58条: 交通发展目标 建设与 生态融合,功能完备、选择多样、公平有效、满足多元需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支持新城功能的发挥。 第 59条: 交通发展指标 预计 2020年,新城居民的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方式应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 60%以上。 新城的短距离出行方式倡导以自行车及步行交通方式为主导。 第 60条: 交通发展策略 ( 1)推动土地与交通的一体规划,促进土地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提供适合的交通设施,恰当的交通供给规模,引导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为土地开发建设提供支撑。 发挥交通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利用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特点影响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的选择,利用交通通达性程度影响土地的开发强度及规模,引导土地使用规划意图的实现。 ( 2)调整道路功能,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合理分配道路资源 在现状道路网基础上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根据土地使用性质以及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形态特征、结合各条道路现状情况重新定位各条城市道路的功能,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系统,挖掘其潜力,完善道路系统功能结构,建成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整体协同效应好、满足新城对外和内部、适应生产、生活、旅游等多元化、多 样性交通需求的道路网系统。 ( 3)改善区域交通系统,减少过境交通对新城的影响 调整原有过境长大干线的路径,规划新建位于城市边缘的绕城线路,将过境交通屏蔽于城市外围,减少过境交通对新城的影响。 ( 4)建立舒适、便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 建立新城内部和通往中心城、各村镇、旅游景点以及周边地区的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乘坐舒适度、提高运营速度、提高运营准点率、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公共交通换乘方便程度、提高换乘效率。 ( 5)构建区域级的旅游交通枢纽 结合新城内的旅游服务 设施,规划建设区域级的旅游交通枢纽,作为联系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桥梁,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突现新城在旅游过程中集散、中转、旅游基地的作用。 ( 6)创造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作为绿色健康环保的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较适合延庆新城的城市规模和尺度,也比较符合延庆新城对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因此应倡导新城内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并为其提供友好的环境。 ( 7)实现客货运输的分流 在客货运输量。20xx20xx年北京延庆新城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