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内容摘要:

当归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 为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 分生孢子器圆形,分生孢子线形至针形,无色透明,正直或微弯,多数顶端略尖,13 个隔膜。 1、危害症状为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外围出现褪绿晕圈,边缘呈现红褐色,中心灰白色。 后期在病斑内出现黑色小颗粒,病情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呈红褐色,最后逐渐枯萎死亡。 2、发病规律分生孢子不耐低温,且遇湿容易萌发,因无适当寄主而死亡,所以不是主要越冬菌源。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扩大为害,当孢子落在当归叶片时,便在露滴或水中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在叶细胞间隙中扩展蔓延,使叶片上产生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重新侵染。 5 月下旬开始发病,78 月较重,一直延续到 10 月。 高温高湿有利发病。 3、防治措施冬季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彻底烧毁病残组织,减少病菌来源。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喷 1:1:150 的波尔多液或 500 倍 65%的代森锌或 8001000 倍 50%的甲基托布津进行防治,每隔10 天左右喷 1 次,连续 34 次。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 在当归生长期间,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多雨季节防止田间积水,减轻危害损失。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