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牌税控收款机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运输业等行业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 7 月 19 日,国家 税务总局 、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推广应用 税控 收款机 电视电话会议”,这意味着税控收款机的试点推广工作进入倒计时。 这也让苦苦等了 4 年时间的上下游企业,长舒了一口气。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的税收优惠 政策,将发票奖励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精心组织税 控收款机选型政府采购工作,促进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 按照今年 9 月底完成选型招标工作的部署,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大市场,即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客户元素: 200 亿元还是 20xx 亿元。 新 标准 实施后,税控收款机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媒体的报道中有两个数字: 20xx 亿元和 200 亿元。 从乐观角度看,我国 有将近 3000 万家企业需要采用税控收款机,因此全国对税控收款机的需求大约在 3000 万台到 4000 万台左右,按照一台税控收款机的单价为 20xx 元计算,税控收款机的市场将达到 600 亿元以上,市场对税控设备的需求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如果再加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软硬件、设备、服务、 培训 等,在 3~ 5 年内, 税控机 领域将会形成一个至少 20xx 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市场。 同样,有媒体引用国家税务总局某负责人的话算了一笔账。 全国有 1000万纳税户,除去缴纳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除去营业规模很小的个体工商户,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娱乐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适合使用税控收款机的行 8 业中,符合“具有一定营业规模和固定经营场所”条件的纳税户也就有 300 万家~500 万家,对应的税控收款机台数 为 300 万台~ 500 万台,即使按每台最高的 4000元计算,也不过就是 200 亿元的市场规模。 笔者认为, 20xx 亿元是远期的市场预测,而 200 亿元则是对当前的市场预期。 据国家统计局 20xx 年数据, 20xx 年我国入库税款不含关税和农业税为20450 亿元,比 20xx 年增长 %,在如此喜人的成绩背后, “ 金税工程 ” 功不可没。 金税工程发展十年,我国税收平均每年增长 1 千多亿元,国家每年 9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这表明税收信息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这完全得益于“金税工程”的实施,而通过税控收款机的推广普 及来杜绝偷税漏税,也是国家税务总局一直坚持的工作重点之一。 当全国符合规定的企业都用上了税控收款机,那么 20xx 亿元市场规模的预测也就会成为现实。 企业元素 市场需要多少家企业。 税控收款机生产资质的颁发被认为是这个新兴产业落地生根的标志。 3月底,信息产业部先后公示了89家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名单,并授予其中76家企业税控收款机生产资质。 在76家企业中,有大批家电、IT企业名列其中,包括海信、德赛、方正、四通、厦华、新飞、华虹等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这些企业挟着强大的制造业背景涉足税 收电子产品,尤其引人注目。 据称,今后信息产业部还将陆续公布一批正式认定资质的企业名单。 目前的情况大致是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即将诞生,现阶段确定参与税控收款机市场竞争的企业至少有76家厂商,还有可能达到89家。 据业内专家估算,最终获得市场准入的企业数量将突破 100 家。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选型招标范本规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将独立对税控机企业进行招标选型,而同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的企业数量不得少于 5 家,同时不得多于 10 家。 依此推算,全国按照不交叉来计算,市场 9 最多需要 155 家至 310 家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 平均计算下来,每家企业可以分得近亿元的市场蛋糕,因此众多企业蜂拥而入也就不足为怪了。 谁会争得主动权。 由于行业性、专业性都较强并且市场进入门槛较高、规模要求、资金撤出壁垒较高,税控收款机市场竞争毫无疑问会非常激烈。 细细算算,每年只有100多亿规模的市场却有近百家较大型企业相互厮杀。 对于未来发展,有不少观察人士认为,僧多粥少,税控收款机行业很快会走到价格激战、品牌集中的道路上。 现在,彩电业已成为国内许多行业中大家蜂拥而上、造成过度竞争的一个鲜活案例被不 断地提醒,但却很有可能在税控收款机行业重演。 有资料称,在生产资质颁发之前,国内税控装置的生产厂家已超过100家。 另外,税控收款机是个政策性指导非常强的行业,市场容量是较为确定,难有出现在突然增长的情形。 众多竞争厂商是万不可能采取共同开拓的市场策略达到“共赢”的。 同时,国家并明确规划了3至5年的税控收款机推进周期,也会使得税控收款机的品牌集中速度远远超过彩电业,甚至在两三年内完成。 当然,市场是不会平均分配的。 因为在这个相对充分 竞争 的市场里,近百家企业将会刀兵相见,未来 35 年内将是企业间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阶段。 众所周知,税控收款机市场将不是充分放开的,需要经过层层审查才能准入。 《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对申请资质的企业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注册资金在 3000 万元人民币以上;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完备的研发条件、自主 知识产权 的自有品牌产品;拥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完整的生产线,所申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 30 万台以上。 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政府部门提出了加强对税控收款机的管理,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曾表示,将启动银税一体化机资质认定,实施序列号管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加强行业监管。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王秦平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完善税控收款机产品标准的管理,严格生产许可证管理,督促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将 是质检系 10 统近期要着力抓好的工作。 如今,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税控收款机国家标准 GB18240 作为系列标准,包括机器规范、 IC 卡 规范和税控机规范等国家强制性标准 ,为进一步开展税控收款机推广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下一步,质检部门将与行业管理部门一道,加快其他相关标准的制定速度,并尽快公布实施。 即使是获得生产资质和许可证的企业,还是会因为不同 的社会背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首先,在这一领域有着多年的市场成熟经验的企业,将会占得先机。 在原有的收款机市场上,浪潮、 海信 、四通、亿利达、方正等收款机厂商颇具实力,凭借其在收款机市场有着 10 多年的经历,可以轻松通过大多数省份的招标。 第二,在某一省份里具有特殊 人脉 关系的企业,也会占得先机。 第三,首批进入招标名单的企业将占有先机。 一旦获得招标,这些企业将会迅速将产品铺向市场,而这批机器的更新换代期将在 3~ 5 年左右,因此稍晚获得招标进入市场的企业在市场上相对会比较被动。 尽管存在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面对税控收款机带来的大市场,各家企业还是积极应战,大家都期待着在这个诱人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体制元素: 国标出台扫除混乱局面 金税工程始于 1994 年, 1995 年得到全面实施。 1994 年开始 实施的金税一期工程对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 年,金税工程进入二期,主要目标是建成全国增值税发票监控网。 金税三期将目标放在了 “ 国地税所有税种,税务工作所有环节 ” 上,主要是加强地税营业税以及国税普通发票的税控装置的推广,中国税控设备尤其是税控收款机也因而备受产业界瞩目。 但是税控收款机在推行时,为什么会进展迟缓,闹得沸沸扬扬,成为金税工程的难点呢。 这要归根于多方面的原因。 产业层面上,在《税控收款机国家标准》制定以前,我国的税控收款机技术标准不同、生产组织松散、管理服务滞后。 在这种情况 下,税控收款机税控功能 11 五花八门,各成体系,生产厂家为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了大量的公关活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出现了 “ 军阀混战 ” 的局面。 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用户应用不便,服务不好,这样既影响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同时税务系统也达不到税务信息化的目标。 为扭转这种混乱局面,规范我国税控收款机的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产业规模,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税控收款机缺乏国家标准的局面,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信息产业部在 20xx 年 3 月成立了 “ 税控收款机标准工作组 ” ,四通、映美、海信、京粤等一直耕耘税控市 场的厂商成为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 20xx 年 10 月,在主管部委和厂商的共同努力下,《税控收款机国家标准》终于出台。 国标的出台,是中国税控收款机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它意味着一个规范的市场即将来临,有着重大的意义。 于税务系统而言,为实施真正意义的税控,解决了技术标准问题;于参与市场的厂商而言,将会真正关注规模、经验和自身的实力,产业化经营和规范的市场运作成为可能;于纳税户而言,随着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税控收款机的产业规模化,他们将逐步真正享受到越来越低的购置成本和规范的服务。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税控收款机 即将告别 8 年来的混乱局面,为市场提速做好了技术和产业上的准备。 产品元素 不能随便动的 “奶酪 ” 税控收款机市场启动在即,一些 IT 和家电厂商以为有了新的 “ 奶酪 ” ,便迫不及待地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