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育苗移栽技术内容摘要:

甘草育苗移栽技术 草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国家列为重点专控药材。 甘草酸作为甜味剂比蔗糖甜 200,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好的天然甜味剂。 近年来,"甘草热"日渐兴起,我国大量出口甘草及提取物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成为大宗的出口创汇药材。 由于国内外用量增加,野生甘草资源日趋枯竭。 国家明令甘草为国家级二类保护植物,不允许随便采挖,甘草的供裔矛盾加剧。 因此研究甘草的人工栽培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l、形态特征甘草株高 50粗大,圆柱状,红棕色。 根茎横生,形状及颜色与根相似。 茎直立,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7,卵形或椭圆形,花蝶形,淡紫红色,荚果弯曲,镰刀状,外生刺毛,种子圆形,棕绿色,千粒重 7 克。 花期 7份,果期 8份。 2、生长习性甘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北"地区。 对土壤要求不严。 喜弱碱性沙地、草原、沙坨、河岸及荒漠与半荒漠环境中生长。 引种到粮食产区的黑土地上生长势强,表现高产优质。 3、选地播种人工栽植甘草最好进行育苗移栽,即先在苗圃中育苗 1 年,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将苗移入大田栽植。 育667 平方米苗,可移栽 5(667 平方米)。 育苗移栽比大田直接播种具有一、二级成品等级率高。 收获用工少等优点,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新式栽培技术。 甘草为深根性植物。 应选择土质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地上种植。 整地要深翻 40 厘米,同时 667 平方米施优质农肥 3 立方米和 20 公斤磷酸二按作底肥。 然后打成宽 65 厘米的垄,镇压待播。 春、夏、秋三季播种育苗均可。 春播在清明至谷雨,夏播在立夏到小满,秋播在大地封冻前进行,翌春出苗。 播种方法是在垄面上用犁开出 20 厘米宽幅的沟,犁后耪平,人工踩格子,用点葫芦将用杀菌剂浸种的种子均匀地播在垄面上,覆土 2 厘米左右,随即镇压。 每 667 平方米播种且 5 一 8 公斤,土壤墒情好 10 天左右可出全苗。 为防草害,播前可在垄面喷施氟乐灵除草剂,667 平方米用量按说明书减药量的1/5 使用为宜,喷药后应隔 6 天后播种。 4、苗田管理甘草幼苗出土后,要经常到田间察看有无死苗现象。 若有每 667 平方米用甲基托布津粉剂 100 克加尿素250 克加水 50 公斤,充分溶解,喷洒在幼苗的叶子上,能有效地防止幼苗死亡。 如果出现缺苗断垄,应及早补种,保证田间全苗。 当甘草长出 4真叶时,结合中耕顺垄沟追施一次尿素,每 667 平方米 10 公斤。 10 片叶时,气温升高,田间杂草开始旺长,应勤铲勤趟,一般进行 3 次,草荒严重时,可每 667 平方米喷施 150拿捕净,能有效地消灭禾本科杂草,余下的阔叶杂草,可人工除掉。 育苗田不间苗,667 平方米保苗 10 万株。 甘草 15 片真叶时,有可能发生青虫,每 667 平方米用甲胺磷 100 一 200 克对水进行叶面喷雾,发生蚜虫可用氧化乐果 100 克对水喷雾。 两种虫子同时发生时,可将两种药剂一起混喷。 甘草封垄后,要注意及早拔除田间大草,雨季要及时排掉田间积水,防止浸泡甘草导致烂根。 经调查,野生甘草有白粉病、锈病等病害,人工栽培多年此病尚未发生。 5、大田移栽当年秋季移栽比翌春移栽产量高。 移栽时,挖出的根芦头以上要留出 5 厘米的茬和横茎,随挖随栽,不要把苗剪断立栽,更不允许将根芦头的越冬芽和须根剪掉。 用犁开沟 10 厘米深,将甘草根横栽、斜栽、平栽均可。 株距 10 厘米,覆土深 10 厘米,镇压保墒。 每 667 平方米栽 株,有条件的最好在上冻前浇一次定根水。 移栽前后的大田整地、施肥、打药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与育苗相同。 秋栽在秋收后进行,春栽在清明前后。 6、收获加工甘草移栽后第二年秋即可收获,一般 667 平方米产干货 0 月份用犁起收,去掉泥土,按土根、侧根、支叉不同等级捆成小把,晒干备售。 也可在翌春未发芽前收获。 7、市场与效益由于野生甘草资源逐年减少,人工栽植刚刚起步,价格频频上升,1992 年每公斤 ,目前已上涨到特级每公斤 30 元左右,甲级 20 元左右,乙级 15 元左右,丙级 10 元左右,毛草 4左右,出口 1 公斤甘草根切片 23 元左右。 甘草是当前美国市场最畅销的十大天然药用植物之一。 甘草繁殖系数大,依其产量,育 667 平方米苗移栽5 亩(667 平方米)计算,三年可获纯利 3 万元左右,加上种苗、种子的收入经济效益更可观。 可以说,甘草是省钱(投入少)、省地(可利用沙荒、盐碱地)、省工(管理粗放)、效益高(供不应求)的"绿色银行",种植甘草实乃高效农业,如大规模种植还可加工甘草膏、甘草酸及其它副产品等获利将更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