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培训全套资料(共10个文件)制造业案例150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案例 64 某厂电镀件利用外协加工。 工厂与电镀厂签定的技术协议中规定:“ 电镀层表面应光滑,无划痕,并保证不锈蚀; 镀层厚度控制在 ~ 之间; 镀完的工件应能在 250℃ 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60分钟而不发生质变或脱落” 在该厂《合格供方评定记录表》上对电镀厂进行评定时,在“首次供货样品检测结果及结论”栏目内填写为“外表美观、牢固、硬度高,抗腐蚀性好”。 案例分析; 该厂与供方签订的技术协议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供方提供产品的检验标准。 因此在《合格供方评定记录表》上应针对技术协议的要求,逐项提供实际的检验结果,而不是泛泛的描写。 本案违反了标准“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 „„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的适当阶段进行”的规定。 案例 66 在电机厂一车间工人正在对定子进行浸漆烘于。 审核员问“对热态绝缘电阻是否测试。 ” 车间主任说:“我们对产品进行 100%的热态绝缘电阻测试。 ” 审核 员查看了检验记录,发现记录中绝缘电阻的测试值有的为 5兆欧,有曲为 100 兆欧,数值比较分散.审核员要求在看检验规程,上面写着“动态绝缘电阻应 72 兆欧。 ” 审核员问车间主任“那么检验记录上的 5 兆欧的产品算合格吗。 ” 主任回答:“当然合格,因为动态绝缘电阻只要大于 2 兆欧都算合格。 ” 审核员间:“那么检验规程上怎么写 72 兆欧呢。 ” 车间主任看了一下说“大概是打字员把> 2 兆欧写成了 72 兆欧吧。 ’,边说边用圆珠笔随手把规程中的 72 兆改成了> 2 兆欧。 该检验规程的封面上有经总工程师 批准的签字和批准日期,并盖有受控印章。 案例分析; 检验规程把> 2 兆欧写成了 72 兆欧,这是原则错误、但是总工程师在审批文件时却没有发现,可见这是审批负责人的失误,违反了标准“ 文件控制”的“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车间主任用圆珠笔随手把规程中的 72 兆改成了> 2 兆欧,这种做法也不时,因为文件是“受控”文件,其更改应经过正规的审批手续。 违反了标准上述条款的“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案例 68 车间检验规程规定 :“ 1 号工位的产品由 1 号检验员检验, 2 号工位的产品由 2 号检验员检验.”审核员在奋阅 8 月份的检验记录时发现 1 号工位检验员盖章是 2 号, 2 号工位检验员盖章是 1 号。 审核员问:“这是怎么回事。 ” 检验员不好意思地回答:“可能盖错了。 ” 审核员又问:“检验员都在自己的位子上工作,怎么会把别人的章子盖上呢。 ” 检验员只好说:“前一段时间很忙,我们检验都没有整车盖章,这些盖章是后来集中补盖的,结果忙中出错。 ” 案例分析: 这是检验方面的有章不循,违反了标准“ 产品的 监视和测量”的“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的规定. 案例 69 公司质量手册规定由办公室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控制。 审核员要求办公室主任介绍这方面管理的有关情况,办公室主任说:“我们只管公司员工的培训工作。 ”并出示了公司培训年度计划及按计划完成的情况. 审核员要求了解公司特殊工种和关键工序人员的名单,办公室主任说;“这些应该归人事科管理。 ” 审核员请陪同人员到人事科取有关人员的名单材料,人事科长说;“我们不管这些事,我们只管人事档案和人员招聘。 ” 案例分析;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单纯是指的“培训”一项工作,应该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各方面对人员全面考察和控制、办公室没有时标准关于“人力资源”的要求全面理解,违反了标准“ 人力资投”的规定。 另外人事科的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与办公室很开沟通,实际上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也是密切相关的。 这方面两个单位应协调好、现在是各管一摊,违反了标准“ 内部沟通”的规定。 案例 71 在机加工车间审核员看到工人正在车床边进行操作,旁边挂着正加工的零件图.这图是用草稿纸画的,虽然不规范围也能看清 楚,图纸上还有两处的数据发生修改.图上面没有制图、审核、批准和修改人的签名. 审核员问:“这图是哪里发下来的。 ” 工人答:“技术科发的。 ” 审核员;“为什么不动正规的制图呢。 ” 工人答:“我们工厂今年不景气,因此到外面进了很多小零件的加工活,总得养活大家吧、这些活儿又不是什么大活儿,画个草日就够使了。 反正活儿干完,图纸也不用保留。 ” 案例分析: 虽然是由外面揽的零活,也是代表工厂出的产品,同样应该按照对设计开发有关的管理规定去做。 这违反了标准“ 设计和 开发输出”的“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的规定。 图纸上有更改,但是没有更改人的签名和再批准的签名,违反了标准“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的规定。 案例 72 在质管部 11 月 5 日公司质量例会记录上,审核员找到记录有“一车间装配组连续出现两次装配错误,”审核员要求查看相应的处理结果。 质管部长出示了 11 月 5 日会后开出的《纠正措施处理单》上面在“纠正措施”栏内只填写了“对该组组长进行了罚款处理。 ” 案例分析; 这种情况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常出现.很多企业的领导往往把罚款作为纠正措施,这是不时的.应该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本案违反了标准“ 纠正措施”的“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的规定. 案例 77 在销售科审核员想了解今年合同的履行情况,审核员问经理:“今年有没有发生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发生变更的情况。 ” 经理说;“这种事情是会常发生的,因为市场变化大大,我们得及时满足顾客的需要、由于我们的客户绝大 多数都是老客户,大家很熟悉、如果他们对产品要求有什么变更,可以直接找相关的车间联系更改,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我们一般就不过问了.” 案例分析: 当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该使各相关部门知道这种变更,而不能让顾客擅自与车间联系。 本案违反了标准“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的“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的规定。 案例 78 在审查配料车间设备档案时,审核员看到《设备分类登记表》上1# 搅拌机的编号表示它是属于一类设 备,而同样的 2# 搅拌机却属于二类设备. 审核员问:“为什么这两台相同的设备属于的类别不同。 ” 车间工人回答;“我们也不知道。 这事儿得问设备科去。 ” 在设备科,审核员在查阅《设备保养管理规定》时。 看到一类设备属于重点保养的设备,而二类设备属于一般保养的设备。 对此,审核员间设备科长:“ 1#和 2#搅拌机是否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保养。 ” 设备科长说“我们都是按二类设备进行保养的。 因为刚建厂时我们厂只有一台搅拌机,因此按照一类设备管理,生怕因为故障造成全厂停产。 后来我们又增添了 5 台搅拌机,因此就按二类设备保养了,这样可以降低质量成本、至于设备表示类别的编号我们就沿用下来了,没有再动它。 ” 案例分析; 相同的设备,但在设备分类登记表上所属的类别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既然形势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文件规定也应进行必要的更改。 应将《设各分类登记表》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更改。 本案违反了标准“ 文件控制”的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中与更新.并再次批准;”的规定。 案例 80 企业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产品标准》规定 A 产品的吸光度值为0. 4 以下,但 是为了严格控制质量,企业还编制了《内控标准》,它规定吸光度值为。 审核员间检验室主任:“如果产品的吸光度实测值为 ,产品是否是合格品呢。 ” 检验室主任回答“当然是合格品,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按企业标准的规定值出厂的。 ” 审核员又问“如果产品指标低于内控标准的要求,你们还采取什么纠正措施吗。 ” 检验室主任:“不用采取措施。 ” 审核员:“那么内控标准有什么用呢。 ” 检验室主任:“为了严格控制质量呗。 ” 案例分析: 如果企业对外宣称产品按 企业标准出厂的,上述吸光度值为 0. l的产品为合格品、但是如果按照内控标准要求,这就属于不合格品。 内控标准严于企业标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用内控标准来控制产品质量,就应对吸光度值大于内控指标的产品,进行返工以达到内控标准要求,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内控标准的本意。 按照内控标准的要求,本案违反了标准“ 不合格品控制”的要求。 案例 81 审核员在生产车间查阅生产记录时,看到 10 月 8 日的记录中在“问题及处理意见栏”内填写有“原料 Ca 严重吸潮,板结厉害”,但是没有处理意见。 审核 员间:“这批 Ca 怎么处理了。 ” 车间主任说:“由于我们原料供应紧张,只好用这批料了,我请示了生产部长,他同意用这批料,好在制成产品后检测还是合格的。 ” 审核员问:“按照进货检验标准,这批 Ca 算合格品吗。 ” 车间主任:“当然不是合格品。 ”但车间主任不能提供生产部长同意使用的证据。 案例分析 本案违反了标准“ 不合格品控制”的“ 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的规定。 案例 87 某厂主要承担顾客带料加工的线路 板焊接、组装任务。 其生产作业指导书规定在调试工位上应铺导电地毯,调试工在工作时应穿导电拖鞋、戴导电手镯。 审核员在检查现场时发现有导电地毯,但是调试工穿的是普通拖鞋,而且未戴导电手镯。 审核员问工人:“是否知道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 工人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