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其他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一种特殊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 ( 2)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的有机系统。 ( 3)管理体系 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文化形成和组织学习等机制。 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地集中组织协调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 4)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完善与 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 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5)价值观 指在企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规范、态度和行为,它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判定标准; 竞争力是价值高的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那些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竞争能力,它必须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对手所拥有的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的,并且模仿和学习的成本很高。 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形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学习: a、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条件; b、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不易被清楚分析; c、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习俗等。 核心竞争力是难以 被替代的竞争能力 (四)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 研究和开发能力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研究与开发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改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 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内容。 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核心,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的技术、知识核心,才能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11 技术转化能力 技术转化能力是指企业把技术创新活动得到的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从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技术转化过程实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它对新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a、利用新的技术知识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市场需要,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 b、新的技术知识应用于生产时间时,能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c、新的技术知识与企业现有原材料、厂房、设备、人才等配套要素结合时,能有效利用企业的现有生产条件。 技术保护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它是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之一因此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保护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之一。 应变能力 应变是 人的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 企业应变能力是企业能够改变特定资源,使其产品能够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它包括对客观变化的敏锐感应能力和对客观变化迅速做出的应付策略的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决策者必须对市场变化具有敏锐的洞察预见能力和感应能力,及时保证企业经营发展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应变能力表现在企业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战胜对手,超越自己。 三、 如何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 只有科学地评估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正确了解自 身状况,与竞争对手加以比较,寻找出企业竞争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保证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的放矢,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寻找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乏力的关键因素,并制定重点改善措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的组成部分 核心技术能力 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它包括企业的 Ramp。 D 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 应变能力 企业应变能力是指企业随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消费倾向的改变和技术革新进展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这种应变能力是使企业在复杂的竞 争环境中得以取胜的关键。 组织协调能力 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等诸要素,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将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 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换的效率。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12 企业影响力 反映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培育的对外影响力,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企业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 (二)每项能力的指标体系 Ramp。 D 能力 ( 1)企业科技人员比重 企业科技人员比重 =企业 科技人员总数 /企业职工总数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力量和整体科技素质,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科技力量和科技整体素质越高。 ( 2) Ramp。 D 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 Ramp。 D 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 =企业直接从事 Ramp。 D 人数 /企业科技人员总数 该指标反映企业投入 Ramp。 D 人力状况,比例越大, Ramp。 D 能力越强。 ( 3) Ramp。 D 经费比重 Ramp。 D 经费比重 =企业 Ramp。 D 经费数额 /企业销售收入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用于 Ramp。 D 的资金能力,比例越大, Ramp。 D 能力越强。 创新能力 ( 1)专利拥有比例 专利拥有比例 =企业拥有专利数量 /行业拥有专利数量 该指标反映企业 Ramp。 D 能力的效果和科技水平领先程度。 ( 2)新产品产值率 新产品产值率 =同期内新产品总产值 /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开发的实绩。 ( 3)产品和技术领先当时科技水平的程度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的技术能力,领先程度越大,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越难以模仿。 该指标由专家评出。 ( 4)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技术能力,更新速度越快,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 该指标由专 家做出评价。 ( 5)企业具有与自己技术有关的产品族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 =企业新产品开发率 /行业平均新产品开发率 上述公式中 新产品开发率 =(在研产品数 +储备产品数 +新产品投产数) /现有生产产品数 若应变能力 1,则该企业产品结构应变情况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具有比较优势,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组织协调能力 ( 1)聚合力 聚合力是指企业培养企业文化,使企业群体建立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精神信念,从而形 成的内聚力。 包括领导班子的团结进取力和职工群众的凝聚力。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13 聚合力 =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若聚合力 1,则企业相对于行业具有生产的优势,企业聚合力较强。 ( 2)企业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 企业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保证所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能够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保证产品生产的优质、低耗、高效。 企业协调组织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现有生产能力所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可用生产能力有效利用指标衡量。 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 =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 /年平均生产能力 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是指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中实际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对应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 企业影响力 (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 =各种战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之和 /k 战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于该产品销售收入与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之比 ,k 为市场占有率修正系数; k=(企业固定资产原值 +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行业固定资产原值 +行业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企业各种战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本身即可反映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同,企业间市场 占有率指标不存在直接可比性,因而用市场占有率系数加以修正。 市场占有率表明,如果企业所有战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战略产品数多,则市场占有率也大,企业也就具有市场实力,因为企业多角化经营有利于提高竞争力,故采用加法形式。 ( 2)产品美誉度 产品美誉度 =对企业信赖或有好感的人数 /对企业认知的人数 该指标说明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 (三)从指标看中国与国际的差异; 同发达国家比较: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和英国的水平,也 明显低于瑞士,芬兰,爱尔兰,挪威,荷兰。 比利时等欧洲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这里所进行比较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限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俄罗斯在内。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中等水平。 虽然有些指标表现较好,但也有不少指标同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相当的差距。 综上所述,虽然较 上一年度相比,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无论是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中国处于由第二步战略目标走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采取得力措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应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回避的紧迫任务。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 14 四、传统经济下的中国企业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需进行重组,再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