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析伊斯兰仪式的制度功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过六个步骤完成礼拜,中文称为“六仪”,即: 1)抬手,双手举至耳际,口诵“安拉至大”; 2)端立,右手掌抚左手腕,口诵《古兰经》首章; 3)鞠躬,屈身 90 度,两手按膝; 4)直立,抬双手至耳际(妇女至肩),口 诵“安拉至大”等经文; 5)叩头,身体俯下,两脚脚趾、两膝、两肘、两手掌及前额触地; 6)跪坐祈祷,完成一次端立、鞠躬、两次叩头为一拜,两拜一坐为一单元,跪拜的方向为麦加的克尔白( Ka’ bah) 天房,跪坐次数可依个人意愿而定,最后结束礼拜。 礼拜每日要做五次, 随地区和习惯的不同都有许多繁琐规定及通权达变之法 ,25但基本形式在全世界的正统穆斯林中是统一的。 做礼拜的要求很多,如礼拜前要进行大小净;在整个礼拜过程中不掺杂任何的戏剧化或神秘化的仪式,也不使用圣乐或是诗歌;礼拜的地方禁止摆放塑像和画像以免亵渎神明等。 礼拜仪 式反映了伊斯兰教要求信仰者要灵魂纯洁,身体洁净,拜时无私无邪,忘却一切,忘却自我,使人与宇宙间的一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改变个体自利的本性、培养互爱精神的目的。 如英国宗教学者凯伦阿姆斯特朗( .)认为的那样:“穆罕默德让他的信徒每天在仪式礼拜中跪拜,这个外在的姿势可以帮助穆斯林开发他们内在的态度,在自己的社会中再造神的慈爱。 ” 26其次是伊斯兰教通过礼拜的仪式灌输穆斯林对安拉敬畏与尊重的情感。 著名阿拉伯教义学家安萨里认为: 敬畏,产生于对安拉全能、绝对意志的认识;尊重,则产生于对安拉庄 严和伟大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卑微、渺小的认识。 “礼拜的成效取决于其敬畏、谦恭、虔敬的程度。 ” 27正是伊斯兰教礼拜仪式使群体信仰伊斯兰教的成员产生了对真主安拉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共同的敬畏。 制度经济学家玛格利特道格拉斯已经论证了“这种敬畏的基础上形成的 共享的信念和宇宙观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 28可以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极为重视穆斯林对礼拜仪式的执行,其目的就是希望这种仪式能激发穆斯林 对安拉的谦恭、示弱 的敬畏情感,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斋”( 阿拉伯文为 Sawm), “ 斋戒 ”的简称 ,是指伊斯兰教规定穆 斯林在伊教历九月即拉马丹月整个月中,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之内禁饮食和禁房事,且一日之中不起妄念,不与人争。 但封斋有困难者,如病人、年迈者、出门旅行者、孕妇 24《中文译解古兰经》圣城麦地纳版 ,马坚译 ,沙特: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制厂 1407(回) 25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第 22 页 26 [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神的历史》,蔡昌雄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xx,第 169 页 27 [阿拉伯 ]安萨里:《圣学复苏精义》 [沙特 ]萨里赫艾哈迈德沙米编,张维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xx,第 72~73 页 28 周雪光:《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载《读书》 ,北京:三联出版社,第 11~14 页 北京大学校 长基金论文集( 20xx 年) 试析伊斯兰仪式的制度功能 8 和哺乳者可以暂免,在一年之内的其它时候补上相同的天数,其功效也是一样的。 相传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里闭门思考时,每年都把斋一个月,在创立伊斯兰教后也要求穆斯林进行把斋。 伊斯兰教认为恶魔的手段便是个人欲望,而欲望又因吃、喝而得以加强,因而通过斋戒能制服恶魔,制服安拉的敌人,杜绝恶魔的一切渠道。 斋戒仪式对于穆斯林来说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荣耀。 斋戒的意义首先是体 现为对自我私欲的控制,是穆斯林对自我的一种克制、一种放弃,体现坚韧的内心活动。 每个穆斯林所进行的封斋过程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监督的,而虔诚的穆斯林却能做到在整个白日连一口口水都不咽,因为他们相信安拉能洞见一切。 其次,伊斯兰教认为斋戒能够让富人体会到穷人饥渴时的感受,增强他们对真主恩德的感激之心,培养他们对社会贫困阶层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达到增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课”(阿拉伯文为 Zakat),“天课”的简称,指伊斯兰教对占有一定财力的穆斯林所规定的一种功修,从广义上可以看作是穆斯林必须要履行的一 种伊斯兰仪式活动。 《古兰经》中有经文多处催促人们“完纳天课,服从真主及其使者。 ”( 9: 71)缴纳天课最初只是种自愿的施舍,接济穷人的善举,随着麦地那穆斯林社团的形成 ,交纳天课逐渐成为所有穆斯林都得执行的主命,成为一项制度。 伊斯兰教认为,财富系安拉所赐,富裕者有义务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 “营运获利“的金银或货币每年抽 %,农产品抽 ,各类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 交纳的天课有明确的用途,起到缓解穆斯林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 “朝”(阿拉伯文为 Hajj), “朝 觐 ”的简称, 穆斯林朝觐仪式是正朝(大朝觐)和副朝(小朝觐)统称。 “正朝”指一年一度伊历 12 月 8 日至 12 日在麦加举行的世界性穆斯林朝觐仪式;“副朝”则指穆斯林在正朝之外的日子前往麦加的朝圣活动。 相传伊斯兰教历 10 年(公元 632 年) 11 月 25 日,穆罕默德率领数以十万计的穆斯林前往麦加举行了一次正式的朝觐,这是他最后一次朝觐,故名辞朝。 穆斯林就是以穆罕默德在这次朝觐中所完成的所有仪式为典范举行朝觐的。 参加正朝的朝圣者在进入麦加前,先履行受戒仪式,“受戒”指在规定地点沐浴净身,披戒衣,科头跣足,戒修饰,戒流血,戒房事等。 12 月 8 日到达麦加后首先进行绕行克尔白的礼仪,从黑石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绕行 7 圈后至黑石停止,同时念诵敬颂安拉的语句;接着在面对克尔白大门和黑石的易卜拉欣立足地礼两拜;之后转至克尔白的西北墙前面有短墙护卫的易司马仪禁地礼拜,这是一块珍贵的吉祥之地。 然后再到克尔白南面的渗渗泉饮水,再进行在赛法和麦尔维两丘之间的奔走仪式,自赛法始,来回七次,至麦尔维止。 12 月 9 日,进驻阿尔法特山,或叫“站阿尔法特山”,是朝觐者定时集体参加的朝觐大典。 阿尔法特日的聚礼和演讲一般在晌礼时候开始,多半是在山下的纳米尔清真寺和苏赫拉清真寺举 行。 有一位伊玛目站在当年先知穆罕默德发表告别朝觐演讲时所站的巨石上,做宗教宣讲。 12 月 10 日至 12 日进行的仪式包括向代表撒旦的三根石柱投掷石子、宰牲、剃头和再次绕行克尔白。 29 朝觐仪式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统称。 这个过程能够解放出强烈的宗教体验和完美地表达伊斯兰教宗教精神的群体和个人面向。 成千上万于指定时间在麦加集结的朝圣者不全是阿拉伯人,但是他们已能将古老的阿拉伯仪式消化融入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他们汇聚于圣寺克尔白,穿着那消除种族或阶级区别的传统朝圣服饰时,他们觉得自己已从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贪恋中解放出来,而被带入 一个只有单一焦点与方向的社会。 在圣寺四周进行绕行仪式所指向的意向乃是尊崇神的良善与力量在自然世界中的“表征”,而不是把自己和物质的成功当成生活的中心。 29 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 20xx,第 94 页 北京大学校 长基金论文集( 20xx 年) 试析伊斯兰仪式的制度功能 9 已故的伊朗哲学家沙里阿提( Ali Shariati)对此仪式的基本意义有清楚的解说:“当你绕行并接近圣寺克尔白时,你觉得像是一个与大河合流的小溪。 „„当你接近中心时,群众对你的强烈压力,让你得到新生。 „„你已成为这个宇宙系统的一部分。 „„你被转化成一个逐渐熔化、消失的粒子。 它的顶峰是绝对的爱。 ” 30在朝觐仪式中,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 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朝觐活动是自愿参加的,也是个别进行的。 这是一种由个人决定的个人举动,其结果是大大增广了个人经验。 参加朝圣的集体仪式和庆典提高了个人是属于一个较大群体的自我认知,达到一定程度的统合一致,对朝圣者来自的社群、途经的社群、以及他们返回的社群,都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使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在价值观念、衡量标准、社会风俗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31伊斯兰朝觐仪式可以说是造成伊斯兰世界文化齐一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思想和经济后果, 这反映了朝觐仪式具有整合社会统 一秩序的作用。 第二类型: 宗教节日仪式 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有 : 开斋节、宰牲节、圣纪、登霄节、拜拉特夜、大赦之夜、阿舒拉节等诸多节日。 这类仪式属于制度经济学中界定的惯例。 惯例是从习俗演进而来的。 作为一种状态、一种情形、一种社会博弈均衡的习俗一旦驻存相当一段时间,从而“定型”或“定影”为“显俗”,这种显俗就是惯例。 32惯例是一种非正式约束,不成文的规则,往往通过心理强制来保障准则的实施。 惯例是不断参与活动的人的某种共识,是伊斯兰仪式实施之中的纽带、保障机制和润滑剂,是伊斯兰仪式运行的自动平衡和规制系统。 伊斯 兰教规定的一系列节日活动与“五功”仪式有紧密的关系,这里所强调的节日仪式与“五功”仪式不同的特点在于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各地形式的不一和行为程序的非统一性。 开斋节 (阿拉伯文为‘ Id alFitr,伊斯兰教历 10 月 1 日 ):穆斯林在拉马丹月(伊斯兰教历 9 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 开斋节除了进行聚礼仪式之外,穆斯林在这一天有施舍和行善的习惯,富人在街头摆免费的宴席,欢迎任何过路人享用或者向清真寺捐款,以帮助穷人。 宰牲节 (阿拉伯文为‘ Id alAdha,伊斯兰教历 12 月 10 日 ):即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此日穆斯林沐浴盛装,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宰杀羊、牛、驼互相馈赠。 圣纪 (阿拉伯文为 Mawlid alNabi’ ,伊斯兰教历 3 月 12 日 ):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也是他的逝世忌日。 该日要在清真寺举行集体诵经,赞颂穆罕默德,还有些中国穆斯林要杀牛宰羊,设宴聚餐或分生份子犒赏乡邻。 登霄节 (阿拉伯文为 Mi’ raj,伊斯兰教历的 7 月 27 日 ):传说公元 621 年伊斯兰教历的 7 月 27 日,圣人穆罕默德这天夜里乘神马从麦加城的禁寺夜行到耶路撒冷的远寺,在那里,他的身体和灵魂一 并升到第七层天上。 每逢此日,穆斯林均在夜晚举行礼拜、祈祷等活动,以示纪念。 拜拉特夜 (波斯文为 ShabiBarat,伊斯兰教历 8 月 15 日 ):意为“忏悔”、“恕罪”,亦称“换文卷夜”,相传安拉在这一夜降临天国最下层,赦免将死者并决定人 30参见 [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神的历史》,蔡昌雄 /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xx,第 183~194 页 31 参见 [英 ]伯纳德路易斯:《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中东》,郑之书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xx,第 305页 32 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 20xx,第 196 页 北京大学校 长基金论文集( 20xx 年) 试析伊斯兰仪式的制度功能 10 们一年的生死祸福。 这一夜穆斯林要在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诵经,祈求真主宽恕自己的错误。 大赦之夜(阿拉伯文为 LaiLat alQadr,伊斯兰教历 9 月 27 日 ):亦称“盖德尔夜”。 据《古兰经》记载,安拉于该夜通过伽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颁降《古兰经》经文,在该夜做一件善事胜过 平时一千个月的善事。 穆斯林该夜到清真寺礼拜祈祷,彻夜不眠,以示纪念,鼓励穆斯林在这一夜多做善功。 此外还有阿舒拉节 (阿拉伯文为‘ Ashura,伊斯兰教历 1 月 10 日 ):传说这天是安拉创造阿丹、哈娃(即圣经中的亚当、夏娃)以及天园、火狱等的日子,故视为神圣日。 这天也是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之日。 相传努哈(即圣经中的诺亚)在洪水时期以方舟载众人避难,水退后,努哈在该日以杂豆粥解众人之饥,故穆斯林往往以吃杂豆粥作为纪念仪式的一部分。 33 上述这些节日活动所展现的伊斯兰仪式,作为伊斯兰教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已 深深融入穆斯林的思想意识中,对穆斯林的心灵有深刻的影响,成为穆斯林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穆斯林信徒在各种相似的场合和情境下,通过这些仪式不断地触发和强化集体认同感。 制度经济学认为“集体理性内化为个人理性就是因为人类在长期博弈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某种相对稳定的行为触发机制可以被基因介质保留,并在一定条件下再现。 ” 34这些情感性的偏好往往选择某种道德的或宗教的行为,以宗教仪式来得到保留和再现。 在伊斯兰教的节日仪式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促成集体理性形成的触发机制,如:开 斋节施舍穷人时的恻隐心,宰牲节和圣纪时互相馈赠牛羊时的友谊之心,盖德尔夜做善事的责任心,拜拉特忏悔之夜的自责感,登霄节和阿舒拉节时的神秘感等等。 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