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大多数假设缺乏理论意义,只是在简单预测变量之间在统计学上的关联,或是重复国外同行早已反复证明的常识(只是换成一个中国样本而已)。 总体上看,对理论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极其有限。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3.在方法上,少量的实证型论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 最为突出的是,研究者很少对方法一节做认真严肃的描述和披露,使得我们对相当一部分的论文无法明确判定其“分析单元 ”( unit of analysis)与“分析层面”( level of analysis)。 结论 :以 Academy of Management 的通行标准去参照这 42 篇论文(假设语言不成为障碍),我们的判断是这些论文在从一流到三流的国际学术刊物评审过程中均不能获得“修改后再投稿”( revise and resubmit)的机会;在主要的管理学年会程序中也会被淘汰(一般淘汰率为三分之二);在地区性学会(如管理学学会亚洲分会 —— 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则有一定的可能性。 与美国 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相对照,我们认为这些论文整体上大约处于六、七十年代,即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制度形成以前的水平。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发展方向与前景 理论上 :我们认为简单地把西方管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管理学研究,或者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加以验证,都缺乏足够的理论贡献。 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可能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一是在中国背景( Chinese context)下对西方管理学理论及其所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 modification)。 例如 Xin and Pearce( 1996), Child and Lu ( 1996), Luo, Shenkar, and Nyaw( 20xx); Luo( 20xx)。 第二是在中国背景下创建出新的理论。 例如 Boisot and Child( 1996)。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方法上 :上述第一类研究主要应使用实证手段。 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上述的第二类研究,我们在此大力提倡定性经验型研究手段的使用。 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内容分析、定性数据编码和编组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匮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 这些方法尤其适合我们提出 的建立新理论的目标。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 Yan and Gray( 1994)的案例研究和 Chandler 所做的工作。 Chandler 在一个缺乏理论的时代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的大型工业企业进行考察,得出公司结构必须紧随战略的著名论断。 我们正处在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的“前现代”( premodern)时期,也有理由期待由研究方法来带动理论的进步。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讨论( 1):中国的战略管理学尚有待于摆脱其他传统、尤其是经济学的“影子”,而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1) 每期《管理世界》的十五篇左右论文中,一大部分是各种关于经济 学的课题,只有一小部分才与管理学有关。 2) 《管理世界》一般被认为是国内最权威的管理学期刊,但这样一个本应是纯学术性的刊物却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样一个政策研究机构所主办,因而许多论文的定位介于理论与政策之间,不能作出专一的学术贡献。 3) 有些自称属于战略管理类的论文,实际上却是在行业层面( industry level),而非企业层面( firm level)上展开分析。 4) 充斥于这两种刊物的管理学论文中的各种政策建议,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即为公众利益服务、为政府的宏观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似乎管理学就是 为社会谋利的、改良了的经济学,而管理学所特有的为企业( the private sector)服务的立场却失落了。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讨论( 2):学术界本身在概念上的这种混乱也造成了实业界对经济与管理之间的界限认识模糊。 1) 社会上“经济管理”一词到处流行;经济学家们一再被请去为企业“把脉诊断”。 我们担心这种状况会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如果我们的药方只会从依靠行业政策出发来提升所有企业的竞争力,或者以为制度(比如一个“最佳”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解决所有企业的困境,那么我们还需要职业经理人来做什么。 3) 管理的精髓是在 于经理人的抉择( managerial discretion),在于战略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结合( fit),而不仅仅是政策、制度、与行业环境的问题。 4) 我们呼吁学界重温 Porter( 1981)自己关于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区别的经典文献,以及 Rumelt, Schendel, and Teece( 1991)关于战略管理不是应用微观经济学,而经济学家也学不会管理的精彩论断。 dean xu /changhui zhou gsm 071520xx 结语 由于本项研究是基于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观察,以及对一个较小的、非科学方法抽取的文献样本的检阅,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我们尽量使用结构化 的( structured)手段,但评估工作在根本上具有主观性。 我们是以西方主流的现代实证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总体上。论文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