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思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用 15 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是党和国家的最新号召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而走中 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十六字指导方针。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 ,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创新层面的创新能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培育新兴产业 ,引领与支持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要特别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基于这些基本指导方针与原则 ,深入分 析讨论自主知识产权战略与国际标准化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TDSCDMA及 AVS均为典型示例 ,从中可能会获得诸多有益启迪。 TDSCDMA历经 3G基本技术试验、研发与产业化技术试验、应用技术专项试验 ,现今至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 (北京、上海这 2个原先试验网适当扩容 ,加保定、青岛和厦门 3个城市 ),目前 ,正积极正视自身在终端及细分市场方面与 WCDMA及 cdma 20xx的差距 ,在按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进一步努力中 ,理性思维自身长处与弱点 ,积极应对、务实推进 ,迎接即将来临的中国 3G大规模单独 /混合组网实际商用 ,真正实现在运营商支持下的全球 3G主流标准的应有市场地位 ,以自身实力赢得细分市场用户的欢迎与青睐。 以中国国内应用为基点 ,稳步向周边与全球扩展推进。 我国音视频标准 AVS相当 Windows Media 9要求 ,是比 MPEG2更高效率的音视频编码标准 ,其目标不仅限于中国 ,还准备作为国际标准对外推广 ,IBM 及 INTEL 等多家外国公司都参与了 AVS标准的制定工作。 实际上 ,现代标准的制订一定要基于竞争环境的现实“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既不能妄自菲薄 ,又不能闭门造车 ,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AVS 标准拟积极探 索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之路 ,既采纳先进的专利技术 ,又将专利的利益索求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以保证标准的公益性及产业发展的合作共赢。 AVS具有下述引人注目的三大特征。 a) 技术路线着眼取得编码效率与构成复杂性的折衷 ,特别适宜于较低速率高效率压缩的手机电视之类移动视频应用。 b) 专利的利益索求限制在保证标准的公益性及产业发展的合理水平上。 c) 重视打造国内、国际共赢合作的产业生态环境。 AVS 探索高效编译码、低实现复杂度及低专利费与合 作共赢的产业结构这种自主创新的基本思想是值得鼓励与支持的。 AVS 规定的多种标准 ,将对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移动音视频、多媒体 /超媒体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 此外 ,自主创新应特别重视一些共性、关键的核心技术 ,对各类无线系统及相应有线系统更新换代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核心新技术 ,大抵有 20 项左右 ,包括卫星通信及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应用在内 ,详情可参阅参考文献 2与 7。 3 GENI、 FIND与高可信网络 [ 5] IP 协议的问题所在 从 TCP/IP 协议为基础的 Inter的发展历程可知 ,IP 协议的最可取的内涵与作用即在于其充分的开放透明性与灵活有效的多业务增值能力。 然而 ,既要开放透明 ,自然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 ,Inter商用化后大量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最棘手的即为安全性问题。 仔细分析 PSTN、 ATM及 IP网络结构可更充分理解 IP网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般安全攻击多半在终端发起 ,PSTN的终端本质为傻瓜型 ,兼之 PSTN 的收费模式 ,若想在终端入手发起大规模攻击 ,成本很高 ,难以操作。 PSTN的用户端与网络端接口 UNI与 NNI彼此分离 ,业务提供及控制权均在运营商手中 ,没有运营商参与用户难 以在终端做新花样 ,播发病毒及发动攻击。 就算客户想做手脚 ,追查亦较方便 ,因为 PSTN对所有终端均按 予全球惟一与公开的编号。 此外 ,当提供 IP 网接入服务时 ,PSTN仅作为 IP 网的链路层接入 ,IP数据只是在 PSTN上透传 ,无法用 PSTN接入 IP 之际从 IP 网攻击 PSTN。 由此可以理解 PSTN的网络与终端安全性较好 ,相应其丧失的是灵活有效的宽带多业务增值能力。 ATM虽然亦同属分组型技术 ,但 ATM 并无直接的终端业务与用户 ,对用户而言只是提供一个逻辑“专网” ,用户只能在自已的“专网”中运作 ,用户亦无 能力与可能发送 ATM 网络能识别与要识别的信令与业务数据。 同样 ,ATM的 UNI与 NNI是分离的 ,网络只是为用户提供透传功能 ,其信令、业务数据等对用户为不可见 ,用户无法产生恶意数据对 ATM 进行攻击。 相应ATM 网络与网络间的安全性则靠运营规则与运营商间的信任关系和协同合作予以保证。 而且 ,由于用户只能在自己所在的网络中运作 ,即便能发动攻击 ,亦只能攻击自己网络内的有限用户 ,很容易追查。 因此 ,ATM 网络亦有较好的安全性保证 ,但同时带来了宽带多业务增值不灵活与不价廉物美等缺点。 再看 IP 网络 ,它真像信息的明信片传送 ,没 有 UNI与 NNI的分离 ,运营商设备、协议乃至网络拓朴对用户均开放可见 ,用户端产生的 IP 信息 ,无论在用户端或在网络中均可传送终结 ,从而既可能由用户端与运营商网络交换非法及恶意路由信息 ,也可能对运营商网络的路由器、接入服务器等设备及三层以上设备实施攻击。 与此同时 ,位于 IP 网络边际用户侧的网络与业务、应用 ,一般均使用 TCP/UDP/IP这一基础技术 ,这导致用户间在 IP 层及应用层等各层面彼此透明可见 ,亦为恶意用户攻击对方网络及相应业务、应用大开方便之门。 IP 网络的终端高度智能化及多业务能力一方面使由终端用户发动 攻击变得容易 ,同时又增加了识别与防范各类安全攻击的难度。 因为多种业务综合承载在同一网络上 ,难以分辨与确立用户间的信任关系 ,导致恶意用户容易找准对象发动攻击 ,而被攻击的用户实际上难以分清哪些是合法用户的正常访问 ,哪些是非法用户侵入或恶意攻击。 另一方面 ,鉴于 IP 网络及技术飞速发展 ,协议设计及软件开发中难以避免的缺陷与漏洞在大规模应用前来不及测试发现与彻底排除 ,这亦给恶意攻击造成可乘之机。 对此 ,一些最知名公司的软件漏洞 ,如微软的 Windows XP sp思科的 IOS乃至苹果的 MAC OS均为其明显示例。 此 外 ,IP 用户身份难以识别导致很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