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常高,说明美国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经济学是以企业和个人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原则考虑问题的,中国的经济学家特别多,而且在 90 年代被捧为神学的,金钱成为信仰。 90 年代中国思想和政策的主流是以眼前经济利益代替国家长远利益。 有无道理尚且不论,但这绝对不是在向美国学习。 中国的精英(包括政治家,企业家和思想家),严重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其原因是深刻的,这不是本文研究范围,但这个事实,是谁也抹 杀不了的。 如果中国盲目接受“全球化”原则,将产生严重后果: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尖锐失去稳定;经济命脉被国际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安全不能保证;在国家战略上受制于西方国家,外交软弱无力;战略产业和国防产业不能独立,不能够有效保障国家领土的完整,甚至走向俄罗斯的悲剧。 二、排除劳动力自由流动,不是“全球化”的平等规则 全球化的实质是要消解国家主权。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能接受。 实际上不是中国不愿意做,而是发达国家不希望中国完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五) 第 4 页 共 83 页 全纳入全球化。 国际经济学的主流派鼓吹的自由贸易,是以被它们歪曲了 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歪曲比较优势的关键之一,是把劳动力自由流动 ,排除于自由贸易之外;第二,是以静态比较利益代替动态比较利益。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应该向发达国家流动 ,发达国家的技术 ,资本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但国际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订的 ,他们出于私利 ,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所有经济学教科书按照这种现实 ,把 劳动力不能够跨国界自由流动 ,作为假设理论前提 ,作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基本区别。 理论前提在书本上是假设的 ,但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单方面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后 ,“比较优势”就变 成了“比较成本”: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只能物化成为低成本的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口,人的优势转变成物的优势。 廉价劳动力过不去,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就只能够过来,否则就无法与廉价劳动力结合,变成现实生产力。 被人奉为经典的所有西方国际经济学教科书,明白写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区别,就是劳动力不能够自由流动,因为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 这就是说:只有国家主权存在,限制外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时候,才会有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不能直接实现,而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称为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 在一国之内比如中国 的中西部开发,谈不上比较成本,因为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许多人使用比较利益原则分析国内中西部关系,说明他们对于比较利益的无知,也可以说是被人误导,盲目接受并滥用比较利益原则。 真正平等的自由贸易规则,应该是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自由进入发达国家打工,此时,国际经济学就要改写,中国则会成为最为拥护“自由贸易”的国家。 发达国家首先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他们允许技术移民,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自1990 年以来,非洲每年有 20xx0 名人才流入发达国家, 19851990 年,非洲以 12 万美圆培养出来的 60000 名专家移居美国,欧洲和加拿大,共有 150 万名非洲人才在为发达国家服务。 中国的北大清华,几乎成为美国大学的预科班。 发达国家也看中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希望通过进口和直接投资占领之,为此,他们必须要允许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否则就没有贸易平衡。 而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自由进入,或许在未来可以逐渐实现,那是最后一个实现“自由流动”的。 这就是国际规则的不平等。 非常有趣的是,全世界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都在人口方面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中国是计划生育,美国是限制移民。 去年,美国把正式移民的名额从 每年 40000 人,扩大到 60000 人,仍旧限制在高级科技人才的范围内。 象中国的双重身份制度一样,在美国也有非常巨大的非法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 在美国的华人只有 100 多万,远比不上犹太人有 600 万。 限制移民特别是中国人进入,是美国的“基本国策”。 美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这就是文化的开放性,制度的民主性和极少数白人种族主义既得利益集团的矛盾。 美国的强大最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其文化的开放性,能够源源不断把全世界优秀的人才和思想吸引到美国。 但移民太多,与有色人种通婚太多,就不能够白种人的延续,白种人 也已经富裕到了不愿生孩子的程度,以至于出售婴儿正在成为“全球化自由贸易”一个大项目。 这对于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来说,是根本性的危机。 大约半个世纪以后,美国的白人将处于少数地位,那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人权和文化价值观念,都面临根本性考验。 中国不完全融入全球化,其实对于发达国家是有好处的。 国家有 3 要素:人口,国土和人口,中国的政府不被中国人喜欢,但美国人是应该喜欢的。 因为它在配合发达国家政府,控制大多数人自由迁徙;在对外国投资实行“超国民待遇”,而歧视民族企业;在压抑农民的利益 如果中国农民有美国或 者日本农民那样的国会势力,美国还能够获得如此慷慨的农业条款吗。 三、大国需要动态比较利益 依靠外资实现原始积累,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做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加工车间;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或者可以成为小国发展模式,或者也可以成为作为世界霸主同盟国和依附国的发展模式,惟独中国不行。 全球化不可能容纳中国大部分人口移民。 我们只能够通过出口产品去实现劳动密集优势,这是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2 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掘了这个优势:在 2500 亿美圆出口中:制成品占 80%,其中劳动密集型杂项产品(包括服装 鞋类)占一半,资源原材料产品(包括轻纺,橡胶,金属制品)占 20%。 中国的进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 70%,期于就是越来越多的资源进口,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 在需求方面,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在供给方面,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的 3%,东南亚出口占 3%,到 20xx 年将各占 6%;双方产业结构同构,竞争极为激烈。 中国 20xx 年 GNP 是 10000 亿美圆,出口达到2500 亿美圆,出口依存度 25%,未来 5 年经济增长率年增 7%,出口依存度即使不提高,出口额每年也 要增加 7%,将近 200 亿美圆,哪个国家能够吸收。 不仅发达国家要反倾销,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容忍中国产品抢它们出口市场。 不是中国自己不愿意继续发挥劳动密集优势,而是国际社会不允许。 从中国自身利益来看,强大的资源也只能够投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和发达国家争抢“动态比较利益”。 脱离产品的性质去讲什么“资源替代”是错误的,脱离发展去讲比较利益也是错误的。 中国不能继续以 1 亿双鞋去换美国 1 架飞机,何况这个比价随着鞋的过剩和飞机技术的提高;鞋生产的过度竞争和飞机生产的寡头垄断,将越来越不利于中国。 我们将陷入“出口 贫困增长”: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五) 第 5 页 共 83 页 出口越多,国家越穷。 作为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要利用静态比较优势制订短期战略,而以动态比较利益为依据制订长期战略,经济主导部门能反映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潮流并且相对独立。 国家对国内外有关国计民生要素的流动方向,对国内外经济产出的方向,具有控制能力。 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表现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存在着: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自身利益,这个利益也是国际利益的一部分:中国能够以自己的国土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自身就给国际社会解决了问题,并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不能以所谓“国际惯例” 吓唬和摆布中国。 规则和不规则,是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 5000 亿美圆进入中国投资并赚钱,难到不是一直在适应中国的规则吗。 中国应该适应国际规则特别是其中关于透明度部分,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中体现中国的利益。 以数学模型论证虚假命题,是经济学界一大发明。 中国也有人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计算比较成本,论证“零关税最好”。 其理论错误在于:用僵死的眼光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 对生产率高一些,它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自然就会低一些。 但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越低。 美国人早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 20%。 这种 学习效应 有两个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历史,历史上生产过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降低的潜力越小。 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 20%,而生 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 20%的成本。 由此看来,生产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很快降低其生产成本,而生产老产品则不会降低多少它的成本。 考虑到学习效应,正好论证了动态比较利益和适度保护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生产过的“新产品”(现代工业产品)少,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成本高于发达国家。 这就是人们抱怨 国产小汽车的价格高 的根本原因。 而要使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生产它们。 这些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果实行自由贸易,受到进口产品和引进外国设备的竞争 ,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就会亏本,生产无法进行,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相对生产效率永远不会提高。 如果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坚持一个时期之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其相对成本会随之下降。 这样,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可能阻止了一国提高其历史上生产很少的产品的生产率,而保护关税政策则有利于提高这种生产率。 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 19 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经济政策本身可以影响生产 率的最典型例证。 我们必须真正理解比较利益理论。 李嘉图的相对比较利益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发展到要素禀赋理论就变成了 土地、劳动和资本 多种要素理论;但里昂惕夫发现了悖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比较优势相反。 新的解释是: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熟练劳动力,这就是最初的 人力资本 概念。 后来又有需求偏好理论,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更快,这是从需求而不是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 最有价值的是所谓 技术差距论 ,指出比较优势来自于技术差距。 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前一个阶段有效投资的结果。 把技术发展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动态上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一个产品在创新期是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期就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在成熟期变成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在衰退期就变成一般劳动密集型的。 “技术差距论”告诉我们,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是历史上投资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 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不想堕入“出口贫困增长”,就必须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中进行巨额投资,培养战略产业,特别是基础性的创新。 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比 如电脑芯片、飞机上的战斗雷达,只能自己开发,美国人是不会卖,也不会通过合资给我们的。 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对外依赖度将会越来越高,在关键时刻必然受制于美国,这个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甘心不甘心当美国的附属国的问题。 四、全球化不能妨碍国家安全 澳大利亚的小莫汉 .马利指出 :影响 21 世纪国家安全的 7 个趋势是 :全球化经济 ,全球化技术扩散 ,全球化的民主浪潮 ,多极化的国际政治 ,国际体系性质变化 ,安全概念的变化 ,冲突焦点的变化。 对亚太地区的威胁有两个方面 :第一 ,传统冲突 :大国 的霸权斗争 ,成功国家民族国家的膨胀 ,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经济竞争 ,大规模毁伤武器的扩散。 第二类 ,未来冲突的新根源 :衰败国家的民族主义 ,文化和宗教信仰冲突 ,致命的轻武器扩散 ,石油 ,渔业和水资源的争议 ,难民潮和人口流动 ,生态灾难 ,恐怖主义 .给 21 世纪的国家构成多重灾难。 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不可: 第一,新经济发展过快,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技术标准和关键零部件。 目前全世界的芯片绝大部分是美国生产的,这是电脑的核心部件,如果我们在普及网络以后许多年仍不能独立生产 ,恐怕就不仅仅是让外国人多赚钱的问 题了。 我国工业的现代化 ,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五) 第 6 页 共 83 页 主要依靠设备进口 ,工业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 30%,甚至更高。 第二,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进口依赖度增加。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 与日本相比,单位 GDP 耗能的差距 1981年为 6 倍,现在扩大到约 15 倍。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 50% 70%;而我国 ,“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 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 24%。 90 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 80%左右,氧化铝为 70%左右,铜精矿为 40%左右,铬铁矿为 40%左右,钾盐仅为6%。 20xx年 14 亿人口需要消耗 50 亿吨标准煤(包括 29 亿吨原油), 8 亿吨钢和 17 亿吨铁矿石。 中国 45 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 20xx 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 24 种,需要进口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与经济改革资料汇编五(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