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配送店家顺序由後向前,从配送车上由内到外依序排好後,配送中因塞车而延误了第一及第二家上午之收货时间,为了争取配送 时间就必须第三家先送,下午再回头送第一家及第二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先把第一家及第二家 39 的货搬下车,才可取得第三家的货,搬下车後再把第一家及第二家货搬回车上,如此搬上搬下浪费时间又费工。 这就是货品相对位置布置及配送顺序未能配合。 假如能预先在车上安排一回转空间,就不 把第一家、第二家货品搬下车,只要直接在车上移动第一、二、三家之货品摆放顺序,就可轻易取得第三家之配送货品。 另外配送车上货品若没有订立一套摆放管理规则,在出货配送时只是胡乱的把配送货品往车上塞,以增加出车装载率,其结果将使货品的配送顺序混乱,而使得在配 送时必须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寻找货品,甚至会有货品遗失之情况发生,这些就是移动储区必须加以管理的理由。 另外,商品未送达给顾客签收时,皆还算是物流中心之存货,故必须有所掌握,库存才能确实与帐目相符。 因此,移动储区亦应加以重视及管理。 在配送车上货品的放置区。 此区域货品较难依产品别在固定有限的范围内做有效的区隔,再加上物流中心供应的客户、品项相当多,而且每家物流中心所用的出货容器均有差别,使得物流中心在进行出货作业时应对配送的路线、区域均应详细规划,方不致在配送过程中,因交通问题而延滞交货,或因移动储位上配置不佳使 卸货时间变得冗长。 故而 “移动储位 ”的管理已直接影响到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准。 (1) 配送计画 40 配送计画是导致配送省时化、省力化的主要因素。 尤其在台湾交通问题积弊已久,为了满足客户的 求,共同输配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配送计画要点流程 (如图 15 ) (a) 依据企业的中长期计画作规划。 (b) 人员之采用及训练计画。 (c) 增车及车检计画。 (d) 主要顾客之分析配送、勤务计画流程。 41 图 15 配送计画要点流程 (2) 配送计画业务流程 42 配送计画主要的业务流程是以订单为起始作业,而以配送用之驾驶记录表为业务要项,其流程及表单如图 16 , 17 , 18 所示。 图 16 配送计画业务流程 43 图 17 出货指示 车号: 驾驶 : 驾驶记录表 日期: 顺序 送货 地点 品名 数量 客户 名称 行走 距离 行走 所 停留 时间 时间 合计 摘要 44 时间 预估 行走 距离 Km 实 № 行走 距离 Km 图 18 驾驶记录表 45 (3) 车辆排程系统 (Vehicle Scheduling System 简称 ) 一般物流中心从接受订单至出货所花费的时间相当长,配送路径的决定不明确,致使效率低落,许多状况无法满足客户 求。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车辆排程系统的应用益显重要,主要的功能在提高管理水准与作业效率,并藉此确立配送系统之效率,车辆排程系统主要的输入与输出如图 19。 INPUT OUTPUT 道 路 网 分 道路网资料 区域范围分割资料 *仓库位置 *仓库管辖范围 *顾客位置 *仓库所属顾客 *十字路 最短途径 *时间上的最短途径 *距离上的最短途径 *最短途径的路径 *区域范围分割记录 46 析 *道路分析 *行车距离 *单向行驶信号 配 送 计 画 车辆资料 订购资料 *车种 *顾客编码 *能力 *希望配送时间 *台数 *商品 *数量 *其它 在库资料 配送时间表 稼动实积 *哪辆车 *车辆利用状况 *何时 *配送状况 *至何地 *携带什堋 *其它 区 域范围分割结果 47 *仓库别、商品别在库量 *其它 *哪个仓库配送哪些客户 图 19 车辆排程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4) 移动储位管理 当配送计画决定後,配送路径也经由各项评估决定优先顺序。 然而,当装载货物上车时 依照 “先达後进 ”之原则。 使货品到达目的地时能顺利卸货,不致因顺序混淆而使不 卸货的货品挡住配送车之出口, 要卸货的物品却堵死在配送车内,这不但造成人力与时间浪费,甚至使往後各批货物延迟送抵客户手中,造成商誉的损失。 因此,在移动储位的管理上应依照下列各点: (a) 依配送计画决定後之送货优先顺序应可对「时间」与「量」方面,做严密的考 虑。 (b) 当优先顺序决定後,在驾驶记录表上应载明路线优先顺序与到达时间,并告之驾驶,如图 210。 48 (c) 货物装载的单位 (如栈板 ),应尽量使用标准尺寸,以提升「装载车」之容积率。 (d) 装载车内之储存空间应预留一块位置,以利配送货品顺序之移转调配及人员取货站立用。 (e) 货品装载单位 (如栈板 )上,应附上客户名称、卸货顺序之标示卡,并正确存放在事先规划好之移动储位编号上,如图 111。 注意 :卸货顺序依 “先达後进 ”之原则 )。 若无事先规划好之移动储位编号时,则每家店之货品必须以帆布或隔板加以明确区 隔出来。 49 图 110 配送预定表范例 50 图 111 卸货配送分析顺序编号图 51 此四个储区,货品保管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 会流经存放保管,在物流中心要完全的掌握货品流向,就必须对这四个区域加以管理。 前面已叙述过,货品自进货验收後,即开始一连串的由前一个作业区取出再放至下一个作业区。 在此 强调储位管理不仅是对商品停放在储位区域上进行管理,亦 对其移动行进时做一掌握管理,这样,才能达成所谓的货品处於 “被保管 ”的状态。 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在搬运移动的货品,看做一移动单元 MU Moving Unit ,而每一个移动单元必须有一身份证识别 ID 标签。 要做好储位管理,就必须对每一个移动单元的 ID 标签能完全掌握,从身份指派 ,至身份识别皆能清楚易懂,如此必能完全掌握货品流向。 当货品进货时,物流中心就必须知道,进来的是何种货。 有多少数量。 那家供应商的。 且马上指示卸货位置,亦就在进货暂存区验货的同时,将上述之身份证明,以 ID 标签贴上,在贴上的同时,或是在取出搬送入库时,就应给予其欲前往之保管区域的储位号码。 所以在搬运入库的路上,此移动单元 MU ,我们可从其身上的 ID 标签就知其为何种商品,多少数量,从那里来,欲往何处去。 而当其入库上架後,则此号码的储位里放置何种商品,多少数量,从那里来,何时来的,谁送来的,所有的资讯应同 时的被更新与记录。 同理,只要在每一运送阶段时在每一个移动单元 MU 上,皆能快速的从 ID 标签中识别出为何种商品,多少数量,从何处来,从何处去,由谁拣出,谁运送等等资讯,存放至各储区位置後,皆能同时在此储位编号内, 52 将原有的资料内容,或加总、或更新记录此搬进之移动单元所有资讯。 如此,全程的控管到货品停置与移动时所有的资讯,方能准确掌握存货的动向,做到真正而有效的储位管理。 当移动单元 MU 从前一个作业储区取出,在运送过程中时,前一个作业储区的存货数量已被扣除,而因移动单元尚未送到下一个储区,故下一个 储区数量维持不变,并无增加,若不掌握住移动单元,则此时来查核,会发觉公司库存无缘无故的少了。 同理,为何要管理前述之移动储区,就是当公司从存货表中发现某产品仍有 3000 箱库存时,但此 3000 箱已在移动储区 货车上 ,正送往零售店途中,只因货未送达顾客签收,故公司帐目尚未消除此 3000 箱货,若此时业务人员不知此状况,而仍不断接单,则必造成缺货,招致顾客抱怨,这就是未做好移动储区管理的原因,故储位管理不只是做好停置存放的管理,亦应做好取出移动管理,也就是应把移动单元视为一个变动的储位,加以识别,掌握管理。 在盘点 时,有些公司常会盘点混乱,皆是由於未消除移动单元 MU ,致使盘点时,每一时点的各储区数量不断在变动,故在盘点时一定要让移动单元 MU 归至定位,无移动单元在运送。 若在服务客户前题下,不得不进出货时,亦应在盘点时刻,切断进货、出货的作业资料,将其独立分开作业,待盘点完後再将之汇总。 6. 储位管理的对象 53 储位管理的对象有二类,一是保管货品,二是其它资材,如图 112。 图 112 储位管理的对象 (1) 保管货品 54 在物流中心的保管区域中的保管货品,由於它的作业 求、储放搬运 求、拣货 求等特性的 求使得其在保管时会有很多种的保管型态出现,例如栈板、箱、散品或其它包装方式,这些虽然在保管单位上有很大差异,但都必须加以管理。 (2) 其它资材 其它资材可区分为下列三项: (a) 包装材 就是一些标签、包装纸等包装 求材料。 随著卖场促销、特卖及赠品等活动的增加,使得物流中心之贴标 (Labeling)、重新包装 (Repacking)、组合包装 (Copacking)等流通加工比例增加,流通加工比例增加,相对的对於包装材的 求就愈大,一旦有了量就必须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将出现在必要的时候欠缺必要东西的情况发生,影响到整个作业的进行。 (b) 辅助材 55 就是一些栈板、容器等搬运载具。 目前由於流通载具的普及化,使得物流中心对这些栈板等辅助材的 求愈来愈多,依赖也愈来愈重,一旦对它有了依赖,管理就更迫切 要。 为了不影响货品的搬运流通,就必须对这些辅助材进行管理,有很多物流中心已发觉辅助材的管理重要性,而订有专门的栈 板管理办法。 (c) 副资材 就是经补货或拣货作业拆箱而剩下的空纸箱。 虽然这些空纸箱都有回收利用(卖给资源回收者,或出货装箱用),但是这些纸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来,很容易造成混乱,而影响其它作业。 为了避免副资材之保管不善而影响其它作业就必须对这些副资材加以管理。 至於这些其它资材要如何管理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没有像在库货品般品项那堋多,数量也没那堋多,只要划分一些特定储位来对这些资材进行管理,其管理方式可比照保管储区的管理内容要项来管理。 56 7. 储位管理的构成要素 储位要做管理时基 本考虑的要素为储位空间、物品、人员及储放、搬运设备与资金等关联要素,如图 113。 (1) 储位空间 不同型态的物流中心,其所重视的机能亦不同,有的重视保管机能,有的重视分类配送机能。 故在储位空间的考虑上,在重视保管机能的物流中心中,主要是仓库保管空间的储位分配;而在重视分类配送的物流中心中,则为拣货动管及补货的储位配置。 而在储位配置规划时, 先把储位空间订定。 那就必须考虑到空间大小、柱子排列、梁下高度、走道、机器回旋半径等基本因素,再配合到其他外在因素之考量,方可做出一完善配置。 (2) 物品 如 何管理放置在储位空间中的物品。 首先必须考虑的是物品的影响。 而物品的影响因素有: 57 (a) 供应商:即商品是何处供应而来,还是自己生产而来。 而有无其行业特性及影响。 (b) 商品特性:此商品的材积大小、重量、单位、包装、周转率快慢、季节性的分布,及物性 (腐蚀或溶化等 ),温湿度的 求,气味的影响等。 (c) 量的影响:如生产量、进货量、库存决策、安全库存量等。 (d) 进货时效:采购前置时间,采购作业特殊 求。 (e) 品项:种类类别、规格大小等。 而後考虑的是如何摆放。 摆放时 考虑: (a) 储位单位:储 位的单位是单品,是箱,还是栈板,且其商品特性为何。 (b) 储位策略的决定:是定位储放、随机储放、分类储放、还是分类随机储放。 亦或其他的分级、分区储放。 58 (c) 储位指派原则的运用:靠近出口,以周转率为基础。 (d) 商品相依 求性。 (e) 商品特性。 (f) 补货的方便性。 (g) 单位在库时间。 (h) 以订购机率为基础。 商品摆放好後,就要做好有效的在库管理,随时掌握库存状况, 解其品项、数量、位置、入出库状况等所有资料。 (3) 人员 59 人员包括了仓管人员、搬运人员、拣货 补货人员等。 仓管人员负 责管理及盘点作业,拣货人员负责拣货作业,补货人员负责补货作业,搬运人员负责入库、出库作业、翻堆作业 (为了商品先进先出、通风、气味避免混合等目的 )。 而人员在存取搬运商品时,在物流中心的作业中,讲求的是省时、有效率。 而在照顾员工的条件下,讲求的是省力。 因此要达成存取效率高、省时、省力,则作业流程方面要合理化,精简确实;而储位配置及标示要简单、清楚,一目 然;且要好放、好拿、好找。 再加上表单要简单、统一且标准化。 (4) 关联要素 除了上述三项基本要素,储位空间、物品、人员以外,其他主要的关键要素为储放设备, 搬运与输送设备。 亦即当物品储放不是以直接堆叠 (block stacking)在地板上,则必须考虑相关之栈板、料架等。 而人员不是以手抱、捧物品时,则必须考虑使用输送机、笼车、堆高机等输送与搬运设备。 搬运与输送设备。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料(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其拥有的机场、码头、路桥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这些资源构成其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 定位于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物流行业从国外来看已经获得了相当长和相当快的一段发展时期,是一个即将步入稳定发展的行业。 但是在我国,现代物流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总体看来,物流行 业是一个处在投入期末的行业,但还未处在全面快速成长的时期。 然而单一型物流子行业,由于其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不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
被调查者是部门经理,30%是业务总监,32%是各自所属企业的副总裁。 在20xx年的调查中,24%的被调查者是部门经理,业务总监占48%,公司副总裁占28%。 被调查者所在职位的部门构成,也和此前的调查有了很大区别。 在1997年的调查中,只有少数被调查者在物流部门 工作,大部分被调查者是在配送部门工作。 在1999年的调查中,52.3%的被调查者供职于物流部门
场营销能产生 3种 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对间效用,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应该说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较全面的一种认识。 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当数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 .( Fred E .Clark),他于 1929年在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
航运公司订舱中心的电话超过 50℅的电话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预订。 有许多客户打公司免费电话只是询问航次信息、所需费用报价和运费,而不是直接进行预定。 公司一年在预定中心免费电话上面花了大量的费用。 如果建立一个网站,使客户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或预定,将节省公司的大量费用。 节省的费用可以用来降低运价以向客户提供便利和吸引客户。 让客户自己制订计划 P
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①当前库存查询,每一个供应商可以对本供应商当前的 商品库存情况进行在线查询。 ②历史库存查询,每一个供应商可以对本供应商的商品历史库存情况进行在线查询。 ③无库存商品报表,每一个供应商可以对本供应商的商品无库存情况的在线查询。 库存管理中订单管理非常重要,商品订货量的确定、超过最大最小库存预警、商品保质期预警、报长短管理等都是有关订单管理的核心
现在以下方面: 1. 实现了信息标准化、编码规范化 ; 6 2. 理顺了业务流程,规范了企业管理 ; 3.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 4. 减少了应收帐款余额,加快了资金回笼 ; 5. ERP 管理理念在企业初步形成 ; 6. 建立了 “数据超市 ”; 7. 降低了库存成本 ; 8. 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 9. 取得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