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全息刮痧法内容摘要:
经络全息刮痧法 经络全息刮痧法1经络全息刮痧法张秀勤 前言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然。 对于疾病,与其发现了再去治疗,不如早作防备,不让疾病发生。 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这种认识,才产生了今天的预防医学。 但在如何防病的方法上,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相信依赖药物能强身健体,却忽视了药物的副作用。 殊不知,防病治病的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就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非药物保健方法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民间,曾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的向然疗法之一。 遗憾的是,历史上有关刮痧疗法的记载都不完整,后人又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致使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没有理论指导,工具又原始落后,治疗范围十分局限,始终引不起人们重视,更难以登上医学殿堂。 然而刮痧疗法在我国流传数千年而没有失传的事实,又有力地证明了刮痧疗法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中的道理是很值得研究的。 近年来,台湾预防医学专家吕季儒教授将民间刮痧法与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提出循经走穴的经络刮痧法,并革新了刮拭工具。 使刮痧法焕发了青春,为在群众中广为普及开辟了宽阔的途径。 为了弘扬祖国医学,丰富完善刮痧疗法,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促进刮痧学的早日诞生,我在学习研究经络刮痧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并做推广普及的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探讨了刮痧疗法的渊源和机理。 这一工作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郝万山教授的支持和帮助。 郝教授指出,“ 刮痧疗法是不穿透皮肤的针刺术;不流出血液的放血法;不直接用手的按摩术”。 这也许正是刮痧疗法能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本书是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的思路,汲取了当代刮痧疗法的新发展,融中医经络学说、两医基础理论及生物全息理论为一体,推出了全息刮痧法。 基础理论部分由郝万山教授执笔,其中有不少新提法、新见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本书编著的指导思想。 我们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久并茂。 初学者一旦基本上掌握了本书的刮痧方法,就可“按图索骥”,用于实践。 若想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则应学习有关的基础理论部分。 故而本书适合于不同水平的读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 本书在常见病证的治疗方面,收入了刮痧疗效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科常见病证的刮痧治疗方法,把西医的辨病治疗和中医的辩证治疗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读者在实际应用时,如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 经络全息刮痧法2现代医学发现和认识的疾病名称虽达 14 万种之多,但按照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各种疾病的发生无不与体内 14 条经脉和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相关。 刮痧疗法的关键,就是针对失调的经脉和脏腑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故而一组刮痧经穴配方能治疗多种疾病。 这样本书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部分,虽仅列出 100 多种病证,但实际可以治疗数百种病证。 为了便于读者查找,书后附有“病证或症状检索 ”。 为使初学者防病治病更有针对性,我们将“全息经络手诊法” 与精心绘制的囹解附于书后。 这种方便快速的手诊法与简便有效的刮痧法相结合,将成为行之有效的自我防病治病的法宝。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性。 本书回顾了刮痧疗法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知识、全息诊疗理论;初步探讨了刮痧治病保健的机理;系统的介绍了经络全息刮疚法的具体方法;扼要阐述了刮痧进经配穴和选区配区的原则与方法;大量列举了中西医病证的刮痧治疗方法,并体现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特色;总结推出了保健刮痧法,以助读者防患于未然,永葆健康体魄,因此本书是系统介绍刮痧疗法的专著,是集普及、提高、治疗、保健于一身的刮痧疗法实用培训教材。 二、科学性。 本书运用中西医理论,初步探讨了刮痧疗从保健治病效果的机理,实事求是地选择刮痧疗法的适应病证,冷静客观地评估了刮痧疗法的实际疗效,还简要阐述了刮痧疗法和其他疗法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力求准确、客观、严谨,以保其科学性。 三、实用性。 本书根据编著者多年从事刮痧实践和教学的经验,详细地介绍了刮痴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适应症和慎用症,介绍了在刮痧疗法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反应与解决的办法,多种病证的刮痧治疗,还介绍了全息经络手诊法,文字介绍和图示相结合,便于读者学习、记忆和应用,即使原来没有医学知识的读者,也可使用本书按图索骥,很快学会运用刮痧疗法给自己和他人诊病保健、治病,本书还在每个病证的刮痴治疗之后,附入了药物治疗参考,以便读者根据病情选用,进行综合治疗。 因此,凡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一读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颇具实用性。 愿经络全息刮痧法成为更多读者的家庭医生、良师益友。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中华预防医学会技术培训部刘扦英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陈月明女士、申潮先生、高加林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书成付印之际,中医界老前辈吕炳奎局长,刮痧疗法受益者、著名摄影艺术家柳成行先生欣然为本书题词增辉,特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疏漏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及专家指正。 张秀勤 乙亥春于北京万寿路 4 号寓所经络全息刮痧法3再版序刮痧疗法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正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特点,所以流传即久又广。 尤其是在民众中,会操作几手的大有人在。 每当遇上家中或邻里患有头痛者,即用指捏挤额部;咳嗽咽痛者,即用指扯揪颈部;外感身痛者,即用铜钱刮颈背部并取汗;急性吐泻者,即拍打肘膝屈侧部等等,帮助消除疾病痛苦,甚至救人一命。 可想而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刮痧疗法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民众们将刮痧法上接下传,使之不衰,真是无愧于可敬的有功之人。 今天,“刮痧女军医 ”张秀勤教授,是位有识之士。 她看到了刮痧疗法是中国医药学宝库里散在民间的瑰宝,为了让这一瑰宝能大现莹光,于是奋起向前人学习,向有经验者学习,经过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并投身于医疗、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民间刮痧法、经络刮痧法的基础上又以中西医相结合确认病症,以经络学说与生物全息论融为一体指导配方,而发展形成了经络全息刮痧法。 这是她辛勤耕耘,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刮痧疗法从此有了更充实的理论根据。 由于经络全息刮痴法拓宽了刮痧法的思路,增加了可供选择的刮拭部位,丰富了刮拭的手法,使得治疗范围相应扩大。 总观,刮痧疗法却是旧貌换新颜。 科技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张秀勤教授致力于通过举办培训班亲自授课的方式,将经络全息刮痧法再普及到民间。 她非常注重实用,在授课中结合刮法示范与操练,能使学员尽快地理解与掌握。 因此,她讲课时特受学员们的欢迎。 她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合作编著的经络全息刮疹法一书,早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此书,经络全息理论与临床经验兼收,文图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我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修学校刮痧疗法培训班的指定教材,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借其再版之机,我愿为之作序,并祝愿张秀勤教授再创辉煌,使经络全息刮痧法为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1996 年 2 月 8 日 (邓良月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刮痧疗法,起于民间,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 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 1337 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卷二“ 沙证” (当时用 “沙”字而未用“痧” 字)一节说:沙证“ 古方不经络全息刮痧法4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 “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 ”从这段后来看“沙”是指一种病证,具体他说 “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 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证。 “沙” 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 “痧”字了。 对于“痧证 ”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在 世医得效方 里提到了 3 种外治法。 一是“近世只看头额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用纸捻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上,峻爆者是。 ”是说痧证病人,往往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这大概就是把这些证候叫作痧证的原因),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淬烧其他痧点。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淬痧法”。 二是“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下十指近甲,稍针出血即愈。 ”“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膝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 ”是说痧证腹痛不止的,可以在十指尖放血,两腿沉重疼痛的,可以在委中穴处放血。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 放痧法” ,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三是“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个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 ” 是说治痧证,可以用苎麻纤维团,蘸水在颈项、时臂、膝腕等部什进行“戛掠”。 戛是刮的意思,文选卷 12 收入了晋朝人木玄虚的海赋,赋中有“戛严敖,偃高涛” 句话,唐朝人李周翰注说:“ 戛,历刮也。 ”可见“戛掠”就是刮掠。 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上,然后通过盖衣被保暖,喝粥、汤、茶等发汗,使汗孔刊行张、痧毒外泄。 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刮痧法” ,以后在明清的医学著作中,不仅继承了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痧证及刮痧疗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大有发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为清代康熙 14 年(公元 1676 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 该书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侯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 从痧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来看,痧胀玉衡认为:“痧胀(因痧证有遍身肿胀、疼痛难忍的症状,故郭氏也称其为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元从而泄。 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 ”“ 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经络全息刮痧法5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 可见这里所说的 “痧”,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秽浊之气后,毒邪内郁外发所造成的多种证候,主要可以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除前面提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副霍乱外,象病毒感冒、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败血症、白喉、流行性出血热、流脑、乙脑等等,还有气候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小暑,以及误吸毒气,秽气所造成的肺水肿、晕厥等等,都可以归属痧证的范畴。 这些疾病在其病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害、细菌毒素或毒物毒性的作用,大多可见到粘膜、肌肤之下呈现出血点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积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因此中医就以“痧” 字来命名这些病证,并统称 “痧证”,还把这些毒素叫 “痧毒 ”。 由于痧证是包含了许多疾病的。 一个统称,所以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症状表现,在痧胀玉衡及其后的一些医书中,就有了许多痧证名称,象暑痧、瘟痧、斑痧、乌痧、丹痧、疫痧、烂喉痧、抽筋痧、吊脚痧等等。 只不过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辨别更加精确,象“纱证 ”这样笼统的、包括范围很广的病证名称,才渐渐淘汰不用了。 但治疗痧证的一些外治法,如淬痧法、放痧法、刮痧法等,却被保留了下来。 痧证是很重的病证,并不是单靠上述外治法就都可以治愈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外治法,痧胀玉衡说:“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经络全息刮痧法
相关推荐
公司内的质量信息,通过《信息传递表》及时反馈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其它车间。 需要填写《信息传递表》的内容包括: a. 生产设备发生故障,本部门不能解决时; b. 生产人员不足,本部门不能解决时; 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Q/ 版本号 /修改状态 A/0 内部沟通控制程序 页 码 第 2 页 共 2 页 c. 生产工艺不适应生产实际而严重影响生产时; d. 生产材料不足或材料不合格,严重影响生产时; e
管理者代表负责评审的准备、协调工作 及《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制 ; ) ISO9000 工作 组负责评审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检查和管理评审的日常工作; ) 各相关部门参加管理评审并报告本部门有关情况,负责落实管理评审报告中本部门有关的工作内容,制订本部门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4) 工 作 程序 ) 管理评审每年进行一次,两次评审的间隔不得超过一年,必要时总经理可随时进行非定期评审。 )
第二掌骨侧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本节重点介绍已广泛用于临床的特色诊法。 现根据张颖清著生物全息诊疗法一书和全国各地医者的研究情况,将第二掌骨侧诊法的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诊断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 根据穴位与脏腑对应的原则,凡是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有病,就必然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反映。 因而通过按压这些穴位的感觉,就能诊断内在脏腑的病变。
梅花磁针灸全息诊疗技术取穴法与图解 梅花磁针灸全息诊疗技术取穴法与图解梅花磁针灸全息诊疗技术取穴法与图解 (正) 梅花磁针灸全息诊疗技术取穴法与图解 (后) 颈 1 穴:位于右侧天柱穴压痛处颈 2 穴:位于右侧肩井穴上一横指压痛处颈 3 穴:位于右侧委中穴上一横指压痛处颈 4 穴:位于右侧上巨虚压痛点颈 5 穴:位于第一胸椎右旁开二横指压痛处颈 6 穴:位于右侧锁骨中点下方近胸端压痛处颈 7 穴
4. 1. 3 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 1. 4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 2环境培训的分类 环境培训分一般员工 培训 、岗位 培 训 、专项培训。 4. 3环境培训的内容及组织 4. 3. 1 一般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培训)由行政部负责组织,培训内容包括:环境意识(环境状况、环保知识等)、公司的环境方针
质量记录审核由该项活动的直接领导者进行审核。 发现错误或疑问,立即核对原始记录,以确保质量记录之准确性。 记录分析 质量记录由该项 活动的直接领导者进行分析,把有关质量问题报告总经理及反馈给相关部门。 质量记录的整理 各部门质量负责人对本部门日常质量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 Q/ 版本号 /修改状态 A/0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页 码 第 2 页 共 2 页 重要质量记录由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