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医学理论与脊诊整脊技术内容摘要:

全息医学理论与脊诊整脊技术 全息医学理论与脊诊整脊技术 一、何谓全息医学 全息医学是一门中医新分支学科,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形态生理的全息相关特性、精神心理全息相关特性、时间全息相关特性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入手,以人体若干立体层次的各种全息元与整体的空间全息相关变化特性,时间全息相关规律,人类精神、心理上若干全息元与整体空间和时间全息相关变化,躯体与精神间的若干全息相关变化及躯体与药物间的全息关系和全息优选用药为主要研究范围。 并运用这些相关性节律和变化,以调节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异常,以各种无创伤手法诊疗、针刺、全息诊疗仪器,全息精神心理分析诊疗法为基本诊断和治疗手段,以与整体相似的若干层次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共性入手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学科。 二、全息医学的基本原理 全息医学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基础,运用全息元与整体及全息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全息医学基本原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对全息元概念的确立。 1. 何谓全息元全息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人体上有自己独特功能而又包含整体资讯的部分;二指全息元具有精神心理作用 每一种精神全息元都可以看到精神的整体,由此可见,全息医学中的全息元的概念是指人类的形态生理、精神心理上有独特功能或特性,并具有整体资讯的部分。 全息医学中的全息元其临床诊疗价值是有区别的,从躯体来看凡是在人体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全息元,其上的整体资讯就越多,越清楚,越完整,其临床诊疗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如人的头、眼、耳、鼻、舌、手、足、脊均在人体活动中占有主要位置,其上面所包含的整体各部分的资讯就比较多,反映也比较清楚完整,因此就出现了头面诊、眼诊、耳诊、鼻诊、舌诊、手诊、足诊、脊诊诸多诊法。 因为以上这些局部位置所储存资讯都很大,所以其临床价值也很大。 我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的这种固有特性早已做出较为详细的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较为详细地记载经络与全身脏腑气血循环的关系;又如我国传统医学最早的专著黄帝内经中,在整体观念原则的指导下,论述了阴阳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阐明了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人体与外环境之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都与全息相关系。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腠理开,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而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与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 ”这里也反映了天人感应的全息思想。 古代医家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制成了人体与自然界全息关系表(表 1下: 表 11 人体与自然界全息关系表 自然界 人 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五音 五方 五季 时间 发展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五志 五声 五变 过程 酸苦甘辛咸 青赤黄白黑 风暑湿燥寒 角征宫高羽 东南中西北 春夏长夏秋冬 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 生长化收藏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目舌口鼻耳 筋脉肉皮毛骨 怒喜思悲恐 呼笑歌哭呻 握忧哕咳栗 以上都充分显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关系。 人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人体变化与昼夜变化亦全息相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讲:“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在情绪与心理方面,黄帝内经早就强调“形神合一”,“形神一体”,“形神相即”,“ 形与神俱”。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这已初步揭示了人的情绪与脏腑病变之间的全息对应关系。 就诊断来说,灵枢本脏曰:“观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是中医诊断中体现出的全息原则,并从具体脏器的变化来诊治疾病。 关于人体躯干的背面可以诊治全身疾病,实际上古人早已用于诊治全身疾病,在理论上提出了华佗夹脊理论,在治疗上创立了背部俞穴针刺法,并且明确提出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通过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俞穴出现特异性的改变而进行明确诊断和治疗。 如胃俞感到酸痛可知胃及十二指肠有病,肺俞、膏肓俞酸痛可引起肺病、气管疾患,志室、肾俞有叩病,可知肾脏、泌尿生殖系统有病,八?穴酸痛可出现妇女生殖系统疾患、慢性盆腔炎、坐骨神经痛等疾患。 如果在经络回圈之处的俞穴上触到结节,条索状物,软组织松解,包结成核状均可判断其全息相对应脏器有病,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耳鸣、耳聋、腰酸腿痛、阳萎、遗精可在肾俞上摸到扁平结节。 肝病可在肝俞上摸到细条状物。 由此可见,脊背与全息密切相关,所以讲脊诊诊法的整理与完善是对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相信在临床防病、治病上更具有实用价值,在技术发展上更具有推广价值。 三、背俞全息诊疗 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第一侧线(距后正中线 )上,主要以脏腑名称命名的俞穴,为该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体表的一些特定穴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背俞穴一个,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厥阴俞(心包络之俞)、大肠俞、小肠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 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有关的病证。 由于背俞穴的分布与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节段分布相一致,因此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特别是针灸推拿学家均把背俞穴作为临床诊治脏腑病变的重要穴位,并取得了较为可靠的临床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