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内容摘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第八章 细 胞 核(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细胞内 代谢的调控信息中心。 细胞核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常因细胞的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核质比 =细胞核的体积 / 细胞质的体积 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但肝细胞、软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可有几个到多个核。 细胞核的结构组成 核膜 染色质 核仁 核基质四 核仁一 核膜和核孔复合体二 核基质三 染色质及染色体五 细胞核的功能第一节 核 膜 核膜 ( 又称 核被膜( 为 双层膜结构。 一、核膜的化学组成以蛋白质与脂质为主,含少量核酸。 与内质网具相似成分。 二、核膜的亚微结构不对称双层膜 核周间隙 、 核孔 、核纤层。 核周间隙异染色质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细胞质外核膜 内核膜 核糖体膜整合蛋白 外核膜( 粗面内质网相连,外表面附着核糖体。 内核膜( 核糖体附着,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蛋白网络,称为 核纤层, 有支持核膜的作用。 (一)核膜的双层膜结构核周间隙指内外核膜之间的腔隙,宽约 20内质网腔相通。 充满液态不定形物质 :多种蛋白质和酶是内外核膜之间的缓冲区(二)核周间隙 ( 三)核孔( 孔复合体 ( 胞质环 ( , 外环 核质环 ( , 内环 , “ 核蓝 ” 结构 中央栓 ( 轮辐 ( 构模型 捕鱼笼式“ 核蓝 ”柱状亚单位( 腔内亚单位(环带亚单位( 四) 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 ( 使。 无机离子及小分子物质 以自由扩散, 被动转运 方式通过核孔复合体中央水性通道; 类等大分子 核孔复合体选择性 主动转运。 通过核孔复合体物质运输的功能示意图(引自 1999)(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信号介导的核输入;( d) 信号介导的核输出。 核转运受体与核定位信号 核转运受体 (存在于核孔复合体上,介导选择性主动转运。 核定位信号 (存在于被转运核蛋白上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 48个),富含碱性氨基酸残基,如 外还常含有 核转运受体识别的位点 , 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主动转运过程中,核孔复合体上的酶水解 质蛋白( 亲核蛋白( 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核孔复合体上还存在识别 转录产物 核孔复合体的选择性转运具有双向性 核输入与核输出:细胞质 细胞核合成生物大分子外核膜上附着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 3. 在细胞分裂中参与染色体的定位与分离第二节 核纤层与核骨架一、核纤层( 贴内核膜的一层高密度纤维蛋白网,核内与核骨架相连,核外与中间纤维相连。 核纤层由核纤 层蛋白 ( 成。 核纤层的作用:固定核孔位置 ;细胞分裂前期结束时,核纤层被磷酸化,核膜解体。 细胞分裂末期,核纤肽去磷酸化重新组装,介导了核膜的重建。 二、 核骨架( 称 核基质( ,为间期核内除染色质、核膜、核仁外的由非组蛋白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形态类似细胞骨架。 核骨架与核纤层以及细胞质中的中间纤维形成“核骨架 中间纤维”体系,贯穿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 核骨架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核骨架蛋白及核骨架结合蛋白 ,并含有少量 骨架的功能:1. 与 为 结合有2. 与基因表达有关 :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是结合在核骨架上的 ; 3. 与 4. 与细胞分裂有关 : 30 形成放射环状的结构。 5. 与细胞分化有关。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 (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 组蛋白 、 非组蛋白及少量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 (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 由染色质盘绕压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 也是分裂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细胞核内 同一种成分 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 的 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染色质 :间期,不规则细线状,网状弥 散 于核内。 染色体 :分裂期,由染色质盘绕压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组蛋白 非组蛋白 少量 1:1)(一) 螺旋链,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 每条染色体含一条线形的 序列分为:单一序列: 单拷贝、不重复,占 60%重复序列: 多拷贝。 中度重复序列: 占 20%高度重复序列: 拷贝数大于 105 ,占 10%。 多分布于着丝粒及端粒。 3种特殊的 复制起点序列:多个成串激活,同时复制,保持遗传连续性。 着丝粒序列:连接姐妹染色单体,确保遗传稳定性。 端粒序列:位于染色体端部,保持染色体独立及稳定。 染色体 三种功能元件, 复制起点着丝粒间 期 有丝分裂期 间 期复制眼动 粒(二)组蛋白( 核小体组蛋白 (4,帮助 1,在构成核小体时 赋予染色质以极性。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 碱性蛋白质,可以和酸性的 特异性结合); 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 可以进行化学修饰 :乙酰化、磷酸化和甲基化。 在细胞周期的期与同时合成。 组蛋白的 特点:(三)非组蛋白( 染色体中除组蛋白外的其它蛋白。 对 又称序列特异性 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 认为磷酸化修饰为重要环节 ) 、 促进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等。 种类多 , 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二、染色质的种类 常染色质( 间期核内处于分散状态, 000 2 000分之一,具有活跃 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 异染色质( :间期核内处于凝集状态,转录功能缺乏或不活跃的染色质组分,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 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的类型: 结构异染色质 (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形成多个染色中心。 多定位于着丝粒、次缢痕。 兼性异染色质 (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 , 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 , 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 , 变为异染色质,如 染色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 为主 巴氏小体 (。 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一条异固缩化的 人的胚胎发育到 16天以后 , 出现巴氏小体。 染色质间期染色程度 浅 深分布 核中央,染色体臂 核膜附近螺旋化程度 低,疏松状态 高,凝集状态一序列和中度重复序列(如组蛋白基因和度重复序列功能状态 转录和翻译活跃 转录和翻译不活跃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比较 活性染色质 (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为常染色质。 非活性染色质 (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占大多数,包括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染色质按功能状态不同分为:三、染色质的结构与装配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 (一)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1色质纤维由 核小体 串联组成,呈念珠状。 核小体结构要点: 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 200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和一个 八聚体由 构成核小体的核心; 每圈 83 约 146两端被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 60小体核心颗粒核心)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0色质纤维螺线管( 由 6个核小体螺旋围成一圈形成, 节其组装与稳定。 螺线管侧面观螺线管顶面观(三)染色质的高级结构 多级螺旋模型 ( 放射环模型 (多级螺旋模型 一级结构:核小体 二级结构:螺线管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核小体 螺线管 超螺线管 染色单体压缩 7倍 压缩 6倍 压缩 40倍 压缩 5倍 非组蛋白构成 染色体骨架 ( 由骨架伸出的无数的 放射环模型 30 沿染色体纵轴 , 由中央向四周伸出 ,构成放射环。 袢环染色体支架18个放射环1个微带106个微带四、染色体的结构 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较稳定,可作为标准。 1. 染色单体( 期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又称姐妹染色单体,以着丝粒相连,由间期复制后组装形成。 2. 着丝粒及动粒着丝粒( 中期染色单体相互联系。医学细胞生物学 细胞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