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针刀总院易秉瑛教授针刀学术特点小结内容摘要:

北京针刀总院易秉瑛教授针刀学术特点小结 北京针刀总院易秉瑛教授针刀学术特点小结一、 学术特点与医疗特长(一) 治学严谨,实试求是长期的军旅生涯和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形成了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 不论在诊断、治疗方面,还是在对待患者、培养学生等方面。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格选择适应证,从不夸大疗效,不掩饰自己及科学不足。 正是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准则,才能使许多疑难病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 对高难度、高风险的治疗技术,劝人要审慎开展,如:对位于寰枕后膜、黄韧带、椎间孔外口、侧弯窝等部位的针刀治疗,建议应在二甲以上医院进行;如有意外,可有条件马上进行抢救和手术。 他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影响了有大批针刀工作者,促进了针刀医学的健康发展。 (二)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经验1.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诊断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中经常发现,全部患者在入院前都有在全国各地。 甚至世界各地、各类、大中小医院求诊,且明确诊断为 经历。 在采集病史时获知:几乎所有患者早期均被误诊;多在致残后才确诊。 然而,此时的治疗已无良策。 因此,早诊早治,及时阻止病情向致残方向发展,是 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 断的“纽约修订标准”,建议用如下诊断思路,以便早诊、早治。 凡不明原因的臀或腰痛 3 个月以上,伴有晨僵,尤以休息后不改善,稍活动反而减轻者:必须给患者拍骨盆平片,如提示:“骶髂关节炎”者确诊,即按 治;如提示“可以骶髂关节炎”者骶髂关节 描示“骶髂关节炎”,即早诊早治;如提示“骶髂关节正常” 随访早期、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是切断病程向致残方向进展的关键环节。 若患病关节因剧痛、不活动、达 23 周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僵硬。 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采用以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针刀松解术、手法整复、脊肢牵引、按摩、理疗、中西药物治疗等。 针刀松解术: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附丽点病灶针刀松解术等。 (1) 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脊柱僵硬或伴驼背、侧弯。 手术操作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定进针点:常规从驼峰处开始松解,如驼峰处为 1 间,则第 1 针刀松解12,1, 之棘突间点及其两旁 之棘旁点;三平面共 9 点。 第一次术后 57 天,可行第二次松解术;则取 1,0,;三平面之 9 点,第三次松解术定 , 三平面之 9 点。 若病变累及全脊柱,则可依次松解完脊柱各节;松解不彻底之节段,还可以重复松解。 各点松解之组织:棘间点用型 4 号针刀,松解棘突之间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组织;棘旁点用型 3 号针刀,从棘间左右两旁之点进针,调整进针方向,分别松解横突软组织;上下关节突关节周围组织;以及骶棘肌及其筋膜等。 松解后,取出针,针眼贴创可贴。 手法整复:双手重叠放在松解之节段,用弹压的方式,使脊柱前侧之软组织松解,以使驼背得以矫正、僵直的关节得以送开。 术后处理:脊柱对抗牵引:驼背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持续对抗牵引(30。 在床上做挺腹及四肢功能锻炼,不许下床。 脊柱僵硬者,除牵引外,允许下床行腰前屈、后仰、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 按摩:以软化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 常用分筋、理筋手法为重点。 每天一次,30 分钟/次,10 次为一疗程。 (2)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分侧方、前方入路)适应证:用于髋关节僵硬者,手术操作体位:仰卧或侧卧。 定进真针点:前侧进针,选腹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应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 一般前侧选 34 点。 侧路进针,取健侧卧位。 亦选髋关节体表投影处以及股骨头大转子尖部与其前后方,每次选 89 点。 松解组织:无论是前侧进针或是外侧进针,所松解之组织几欲达之目的是一致的。 松解髋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以达关节松解和关节腔内减压;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或股前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针刀刺入骨皮质,以达骨内减压,同时促进新血管长入骨组织内,以改善骨血运及代谢。 偶尔可刺入髋关节腔内,以减轻关节内压及腔内之粘连,从而改善髋功能。 手法整复:针刀松解后,取出针刀,针眼贴创可帖。 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大腿外展、内收等活动,以改善髋关节之功能。 术后处理:行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解髋周围软组织。 髋关节功能训练: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结合进行。 (3) 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适应症:驼背患者,在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脊柱逐渐伸直,原来挛缩的腹壁软组织受牵拉而致腹壁疼痛,同时也限制了驼背的矫直,故应松解。 手术操作体位:仰卧位定进针点:取剑突、肋弓、耻骨联合、骨盆上缘(耻骨上支及髂嵴)之压痛点以及腹肌肌腹之压痛点。 松解之组织:主要松解腹壁各肌、筋膜,肌腱在上述部位之附丽点,而且应切断部分肌纤维。 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免入腹腔,勿伤肝、脾、肾、胃肠、膀胱等内脏。 (4) 各附丽点病灶的针刀松解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主为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在骨髂附丽处的、反复发作的、无菌性急慢性炎症。 故其附丽点针刀松解术,是解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常用有效的手段。 而针刀的具体操作,为病灶区的压痛点的软组织松解。 因各附丽点病灶部位不一,故患者的体位、针刀的操作各异从略。 术后的药物治疗:各部位、各次针刀松解术后的治疗:除每次术后行牵引、按摩、功能训练、术前药续用外,一般还需用抗生素及丹参等药物静滴。 抗生素静滴 3 天,丹参静滴每疗程 10 次。 (5) 强直性脊柱炎其他部位的针刀松解术:如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等。 3. 康复治疗 患者出院时,为巩固疗程,一定要交代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1) 药物治疗:患者出院时仍有腰背及关节疼痛、血沉增快,则应内服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一类西药,如:甲胺蝶呤,柳氮磺吡啶、益塞普等。 直至消失,血沉正常,才能逐步停药。 (2) 关节功能锻炼、牵引等。 以防止畸形反跳及加重,此点至关重要。 (3) 常平卧硬板床。 (4) 常自我检测:枕墙距、指地距、身高、髋关节活动范围等。 4. 晚期病残针刀治疗的优点 在病情活动期也可进行针刀治疗,不必待病情稳定后期才进行畸形的矫正手术。 对驼背畸形的矫正,不存在矫正部位、矫正节段的数目、如何固定等方面的考虑;因为针刀可行全脊柱个节段的反复松解,术后亦不固定。 且能同时矫正脊S 晚期并发症,多为“ 脊- 肢屈曲等联合畸“。 若仅矫正驼背,患者重心后移,行动反而不便。 若令阍者短期内接受一次截骨术及一次髋关节置换术,就是其经济条件许可,体质条件也难承受。 然而针刀手术,损伤小。 痛苦不大,一次住院,可完全纠正联合畸形之主要问题。 5. 伤需进一步解决问题 山胸段驼背矫正不满意;前纵韧带完全钙化者,驼背矫正困难;髋关节后伸矫正困难;因棘上韧带,甚至棘间韧带均钙化,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对此,可用触摸横突的方法,来间接确定棘突间隙。 (三) 寰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寰枢关节包括:寰椎前结节后的齿突关节窝和枢椎齿状突的前关节面构成齿前关节、齿状突关节后面和寰椎的寰横韧带(十字韧带的一部分)构成寰齿后关节、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和枢椎的 上下关节构成寰枢外侧关节(左右各一) ,共四个关节。 寰枢关节错位,是指上述四个关节中的一个或几个关节的相互咬合超出正常范围,引起相关症状而谓之。 寰枢关节错位的类型有多种,但以枢椎水平旋转、寰椎前移或侧移位或寰椎关节混合移位多见。 1. 其临床表现(1) 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如头痛、头晕等。 (2) 交感神经症状:因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正好在寰枢椎横突前。 (3) 颈型表现:因上颈段的 2 、神经根被激破或牵拉所致。 (4) 脊髓损伤:若寰椎明显前移,则枢椎的齿状突的后侧就可激压其后面的脊髓而引起脊髓的损伤。 (5) 体征:可有头颈偏歪、头颈部活动受限、枕下部及 突等处的压痛等。 (6) 颈椎 X 线正侧位片虽有一定的诊治价值,但颈椎的过屈、过伸位片、张口位片,对于本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张口位片的诊治价值更不可忽视。 如张口位正常时:则齿突侧块间隙、寰枢关节间隙两侧等宽,枢椎的齿状突中心、线和其棘突中心线重叠。 寰枢关节错位时就会出现两侧间隙不等宽、两中心线不重叠等改变。 上述改变,是本症的诊断、针刀选进刀点、手法如何整复的重要依据。 以针刀软组织松解为主的综合治疗(1) 针刀松解枕下各点,配合松解 突的外缘或配合松解 棘间及棘旁点的各层软组织病变,但不主张切割寰枕后膜。 棘旁点一般也不应松解。 因此此点进针过深,就可能伤及无上下关节突保护的此段椎动脉。 枕环关节及寰枢外侧可能不能盲视针刀松解。 棘间点的针刀松解应特别慎重。 不做为常规针刀松解点。 (2)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根据寰枢关节错位类型,给予针对性复位手法。 (3)术后颈位固定 4 周。 (4)术后处理。 )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如枕下点的松解针体应对着枕骨磷部进针;刀锋抵骨面后再调转刀体方向,是刀体方向基本与枕骨磷平行、并使刀锋沿磷部骨面深进至寰枕后膜浅面各软组织病灶,进行松解) 、方法,既要保证针刀到位,更要保证针刀勿在椎管内操作。 (2)手法切忌粗暴,宁可不及,不可太过。 无明显错位者,术后予以纠正。 (四)针刀切断肩胛横韧带,为肩胛后外侧的钝痛、不适等。 疼痛可放射至上臀和颈部,造成肩甚至上肢活动受限。 检查“肩外展或外旋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过收试验阳性:即伸肘,上肢尽量内收,超过身体中线。 若不能完成此动作或加重疼痛,即为阳性;冈山肌和(或)冈下肌可见立弱或委缩;肩胛上切迹处压痛或压之严重不适;诊断性肩胛上神经阻滞试验,100%阳性:即用 1%奴夫卡因 12入患肢肩胛上切迹处以阻滞肩胛上神经,若疼痛缓解,即为阳性。 国外均在全麻下从前路或后路进入冈上窝,暴露肩胛上切迹及肩胛横韧带行切断术,以解除对肩胛上神经之卡压和牵拉作用。 用针刀行肩胛横韧带切断术亦有同样效果。 且此疗法几无创伤,患者痛苦小;既要便易行,省时,经济,又无并发症即或不成功,仍可再次进行,或者切开手术亦无碍。 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找准肩胛上切迹:一般位于肩胛冈外侧和锁骨端二者之间的深面,亦即锁骨外侧端向后凸起最明显处稍后方这深部。 此处常有深压痛,或压之严重不适;经皮穿刺肩胛上切迹,行肩胛上神经阻滞术:用局麻针于锁骨外侧端向后凸起处之稍后方垂直进针达骨面,即为冈上窝。 沿骨面逐步找到肩胛骨上缘,顺次找到肩胛上切迹。 注入 1%奴夫卡因 1肩痛缓解,说明位置正确;用针刀切断肩胛横韧带:记住局麻针最后所处方向、深度,将针刀的刀口线与臀丛神经方向平行进针达肩胛上切迹的外侧角。 此时若将刀尖向前、向后或向内侧挪动 12有落空感,惟向外侧仍抵骨质(肩胛上切迹外侧角) ,说明位置准确。 转换针刀的刀口线,使其与肩胛横韧带的纵轴垂直,紧贴切迹外侧角,横切三刀,横行剥离三次,就可切断肩横韧带。 出针,按压片刻,覆盖无菌料即可。 3. 操作注意事项 此处前方为臀丛及掖部大血管,内侧为胸腔,故局麻针必须首先指向后方进针,待抵达冈上窝好剖擦逐步移到肩胛上切迹。 而针刀必须循局麻的位置、方向、深度进刀,以免副损伤;肩胛上动脉、静脉正在肩横韧带的浅面横过,故切断横韧带时必须紧贴切迹的外侧角骨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