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xx纺织有限公司的战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业竞争环境。 运用 SWOT 矩阵(威胁 机会 弱点 优势矩阵)对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的外部关键因素和内部关键因素进行集中排列并制定出备选战略。 此资料来自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6 第一章 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前身盐城市第二纺织厂)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经营和棉纱生产经营的中型民营企业,国家农业部确认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盐城市十佳民营企业和三十 家重点规模骨干企业之一。 至 20xx 年底,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具有年收购加工皮棉 5 万担,生产各类环锭纺、气流纺纱 1 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总资产 4000 万元,员工 1630 人,年产值 11500 万元,销售收入 13000万元,利税总额 1650 万元,在地方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 11 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历年主要经济指标 根据盐城日升纺织有限公司历年来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创业期、艰难运营期和改制转型期等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节 公司的创业期 ( 87 年 8 月 95 年 9 月) 1987 年,其时的盐城市郊区人民政府决策认为, 本地是全国优质棉产地之一,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xx 20xx 20xx 产量 (吨) 3284 3673 3936 3292 3906 5552 4961 3905 4145 5382 6857 8743 9805 产值 (万元) 3194 3604 4027 3392 4503 6509 5710 4883 5066 6624 7960 11133 9976 销售 (万元) 3199 4200 4586 4279 7056 12520 111209 8244 8340 8984 10889 11036 13028 增加值 (万元) —— —— —— —— 1626 1742 989 632 811 934 1668 2049 2131 利税 (万元) 193 137 201 104 629 844 614 102 80 60 891 905 1651 职工数 (个) 1129 1175 1218 1209 1298 1301 1832 2039 1960 1854 1836 1840 1630 此资料来自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7 常年出产皮棉 50 万担,劳动力资源丰富,地方有诸如针织内衣厂、毛巾厂等众多的后道生产企业,产业链上唯独缺少纺纱厂,决定新办一家纺织厂,于是搭起了筹建班子。 资金来源是向广州中联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贷款 500 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和建造厂房,地方政府仅投入 250 万元的开办费,几乎完全靠借贷办厂,并且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举行了奠基仪式。 1988 年,筹建的工作主要有三项。 一是设备的造型、购买和调运。 二是生产工人的招募培训工作。 三是基建工作,包括厂房的土建施工、预埋预留等工作。 八九年设备陆续调 运进厂并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于当年十月一日开出了一万纱锭,向国庆四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次年五月一日,首期工程二万五千纱锭全部开出。 随着筹建工作的结束,企业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经营阶段。 面对新人、新厂的特点,企业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举措: 为了便于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重新注册登记,取名为盐城市第二纺织厂,性质为地方国营。 根据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重新整合了内部组织机构,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并相应地充实调整了中层干部和行管人员。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 分别制订了《领导工作制度》、《岗位 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安全操作规程》等,使企业内部运行有章可遁,奖罚有据。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市场的观点开始被传播和吸收,企业确立“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全厂围绕生产转”的经营理念,产品销售由国家统一定价的调拔制改为由企业自主定价、自行组织销售、自行负责货款回笼、自行承担风险的新机制,为了强化销售工作的龙头地位,设置了独立的销售科,在企业内部抽调了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员充实到销售队伍中。 销售人员全面走向市场,寻找客户,发扬了“四千四万”的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 ,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 着手强化企业的基础工作。 纺织厂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工序多、机台多、用工多”的特点,我们从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和基本功入手,夯实企业基础工作。 所谓基层建设是指班组建设。 基础管理是设备、操作和工艺这“老三基”,行话说“设备是基础,工序是关键,操作半边天”,纺织企业抓好了这三项基础管理,生产水平也就上去了。 初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 在企业内部广泛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岗位比武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着手建立企业文化。 大力开展弘扬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活动,教育广大职工爱国、爱厂和爱岗,以厂为家,敬岗爱业,整顿工作、劳动纪律,逐步规范职工的行为,为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保证作用。 通过采取上述举措,盐城市第二纺织厂的内部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化、 此资料来自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8 规范化的路子,外部市场也逐步打开,但是由于一些内外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欠佳。 由于 89 年“ 6 4”事件的影响,国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制裁和封锁,出口严重受挫,国内市场严重疲软,产品供大于求,企业产品销售发生困难,不得不赊销,这为后来企业走向衰 败埋下了祸根。 2 万 5 千枚纱锭的规模严重偏小,企业运行的固定成本偏高,再加上是“借资办厂,负债经营”的高负债经营,银行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 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仅纺纯棉普梳 21S、 32S 棉纱。 生产也未达产达效,生产效率只能达到 95%(部颁标准 98%),运转率 93%(部颁标准 97%),细纱折合单产徘徊在 33 公斤 /千锭时左右,综合生产水平达不到原纺工部三档水平。 产品质量水平也低,一等品率徘徊在 85%90%之间,质量问题不断,用户时常提出索赔要求。 “双轨制”的影响。 棉花供应一直是国家定价,凭政府计划调 拔,棉纱销售从九二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市场定价。 由于定价双轨制的存在,政府的计划不够使用,又得向市场购买高价棉纺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由于在销售上采取赊销的政策,应收款居高不下,而企业自身的资金有限,经常出现无钱购买原料,生产时断时续,甚至在 93 年 7 月至 9 月出现了停产 3 个月的困难局面。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国民经济逐步摆脱停滞、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盐城市第二纺织厂也与其他企业一样,一直在寻求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机遇,因为原有的 2 万 5 千枚纱锭达不到设计要求,形不成规模经济的效益。 九三年下半年, 人民币大幅贬值,纺织品出口大增,棉纱价格暴涨,如 32 支纯棉纱从 93年 10 月的 120xx 元 /吨暴涨到 28000 元 /吨,而棉花的国家调拔价保持在 1 万元 /吨上下,且地方政府为了扶持盐城市第二纺织厂,倾全力保证纺棉供应。 盐城市第二纺织厂也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开足机台、扩大生产、增加销售、加快应收款的清收,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收益,现金流量大增,于是决策上马二期工程,以形成 5 万纱锭的设计生产能力,从 94 年 5 月起,成立了技改班子,至 95 年 8月 28 日工程竣工。 二期工程的设备全是定点厂生产的,技术含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二期 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投入,一方面上级政府把盐城市第二纺织厂的隶属关系从纺工局划归供销社,以保证原料供应,这也为后期拖欠棉花款、占用农发行收购资金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为了眼前的资金,盲目招收了 800多名新学员(男工 120xx 元 /人,女工 9000 元 /人),技改工程结束后,全厂总人数膨胀到 2450 多人。 二期技改工程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盐城市第二纺织厂形成了 5 万纱锭的生产能力,初步达到了规模经济的要求,步入了国家中型企业的行列,但是事关企业 此资料来自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9 生存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第二节 公 司的艰难运营期 ( 95 年 10 月 20xx 年 4 月) 二期工程上马后,纺织品市场形势风云突变,棉纱由畅销转滞销,由于 94—95 年的“棉纺热”,全国纱锭规模急剧膨胀,纺织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纱价急剧下跌,而棉花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的棉价,纺织企业的效益迅速下滑,许多企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潭,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出口严重不畅,市场更加低迷,企业在风雨中摇曳。 再加上盐城市第二纺织厂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经营决策失误。 当时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在销售决策上频频失误,一方面从棉麻公司赊欠棉花,另一方面棉 纱又赊欠给用户,应收款急剧上升,从 95 年 6 月的 600多万上升到 96 年底的的 3000 多万,许多成为呆死帐,也滋生了腐败和渎职行为。 内部管理松懈,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企业规模上去了,但管理没有跟上,致使二期工程迟迟未达产达效,工作、劳动纪律逐渐松驰,各种歪风邪气日渐抬头,偷、拿、带现象屡禁不止,日渐成风。 企业运营的效率上不去,生产水平不断滑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成本费用高居不下,亏损不断增加,资金极度紧张,而此时,银行借贷无门,棉麻公司停止供棉,从 96 年下半年到 97 年上半年 ,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 职工的工资拖欠几个月得不到发放,士气低落,企业已处于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针对盐城市第二纺织厂领导不力、生产经营工作持速滑坡、职工生活无法着落的实际情况,上级党委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调整了企业的领导班子。 由于资金严重匮乏,在上级部门的协调下,采取为棉麻公司“代加工”的模式,来启动盐城市第二纺织厂的生产。 在生产经营逐步启动的同时,新的一届领导班子针对企业原来的各种顽疾,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产品销售上,吸取以往的沉痛教训,坚决杜绝赊销行为,实行款到 付货、钱货两清的信用政策 `。 对销售人员实行销售费用大包干的考核办法,继续要求销售人员发扬“四千四万”的吃苦精神。 在产品定价上,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把握,适时调整,保证产得出,销得了,压缩库存,保证资金流动。 在生产管理上,调整生产车间的设置,取消原来经常扯皮的前纺、细纱、筒摇三个车间,合并成立一个纺部车间,实行前后道一体化管理, 此资料来自 企业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10 同时,要求开足所有车台,保证生产效率。 在保证满负荷生产的同时,狠抓产品质量,从原棉、设备、工艺、操作和温湿度控制等环节入手,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和质量事故追究制,以保证后道用户满意 作为考核质量的唯一标准。 切实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大力降低生产性消耗和非生产性费用。 棉耗、物耗和电耗是纺织厂三大基本消耗,直接影响到成本的高低,我们从制订科学、严格的定额入手,层层分解落实,明确奖罚,与车间、班组、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在具体管理上把好“三关”,即进厂关、使用关和出厂关,通过几年努力,使三大消耗水平从 3500 元 /吨纱降至 2500 元 /吨纱。 在强化生产性消耗管理的同时,严格控制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和交通费用等非生产性费用。 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刚启动生产时,只能生产低档的人格里 布用纱和医用纱布用纱,通过一年多努力,能够纺出普通针织用纱和印染布用纱,再到目前全部生产高档针织用纱和无梭织机用纱。 棉纱的质量水平从低到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不断改善。 围绕改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加大技改投入。 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企业把投改投入作为重中之重,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利用现有厂房,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新扩了 4 千锭,使生产能力达 5 万 4 千锭,更换了大量对质量有直接影响的纺纱器材专件,保证设备状态不断好转。 在用人、用工上做文章。 在用人上,选用一批思 想素质好、作风正派、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各级关键的管理和技术岗位上,压缩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行管人员,优化行管人员队伍。 在用工上,根据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合理定员定编。 首先针对企业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玩”的状况,大力撤并辅助岗位。 其次在企业内部实施退养、轮岗、待岗、停岗制度。 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全额浮动,联产、联质、联耗、联管理“四联”的考核分配制度。 在内部管理上,重申工作纪律和劳动纪律,坚决打击各种偷、拿、带、传播小道消息、煽动停产罢工的不稳定的行为,为生产经营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积极配合公、检、法等部门清收应收款,先后讨回现金和物资折价九百多万元,减少了企业的损失。 在政府的协调下,与金融部门协商,所欠银行本息暂时挂帐,以便企业休生养息,东山再起。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加上企业自身采取了上述措施,盐城市第二纺织厂摆脱了关门走人的困境,生产经营工作逐渐恢复生机,特别是到了一九九九年四月,由于市场环境的好转,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企业的高层决策中断与棉麻公司“代加工”的合作模式,恢复自主生产、自主经营,并适时提出全厂的生产经营工作进入“提高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