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课件内容摘要:

血液-生理课件 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自学)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量 :约占体重的 7 8 组成 : 血浆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概 念 :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 男性为 40 50,女性为 37 48变 化 :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 细 胞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 90 92 , 含溶质约 8 10。 (一 )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 1、 2、 、 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正常值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 60白蛋白( A):约 40 50g/G):约 20 30g/ 2 4g/比值: ( 二 ) 无机盐 ( 见表 3 三 )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要包括 :尿素 、 尿酸 、 肌酐 、 肌酸 、 氨基酸 、氨和胆红素等。 (四 )其它血浆中含有葡萄糖 、 脂类 、 乳酸 , 微量酶 、 维生素 、 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血清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一 )比重血浆比重为 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二 )酸碱度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 : 2 比值为 20 1) ;次 : 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三 )血浆渗透压 概念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 (300或 770小 (或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 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说明 :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 :由于 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造血过程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二)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沉 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 : 1h)内的沉降速率。 意义 :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 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正常值 : 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三 )成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 、 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 铁 : 还原成 能被利用。 蛋白质 : 而合成 酸 和 叶酸 :体内过程 :蝶酰单谷氨酸 经肠粘膜入血 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 参入 床 :叶酸吸收障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 2 7个月内导致贫血) 内过程 :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 内因子 促进其吸收:内因子 合物: 12被蛋白酶水解; 部分贮存于肝 、 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 参入 临 床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条 肽链和 2条 肽链。 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 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 一 个 子。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网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骨 髓缺氧、 或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激素、 长素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细胞(一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 :109/L(4000 10000/类 :中性粒细胞占 50 70淋巴细胞占 20 30单核细胞占 2 8嗜酸性粒细胞占 0 7嗜碱性粒细胞占 0 1(二 )吞噬 、 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 , 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 , 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单核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 :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 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 ,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对 “ 异己 ” 构型物 , 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 、 杀灭和消除的能力。 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 三 ) 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骨 髓毒素、 巴细胞单核 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铁蛋白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直接抑制或抑制 、血小板 数值 :正常成人为 100 300× 109/L(10 30万 / 变异 :可有 6% 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功能特性 : 粘附 聚集 释放 收缩 血小板生理 功能 : 凝血和止血作用 :损伤 :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 :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 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松软血栓聚集 :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 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 扩大血栓收缩 :在 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 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 纤溶作用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聚集过程 : 影响聚集因素: 致聚 ( 诱导 ) 剂 :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的存在,且耗能。 注:凝血酶使血小板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作用较强。 . 胶原是一种强致聚剂;且与血小板释放同时发生。 小板内 、 游离 释放 2( 栓烷合成酶2激活血小板表面激活 抑制剂 : 、 游离 抑聚集。 聚集机制 :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 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 ( 、 ) 浓度改变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受到刺激 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 加固血栓。 在 用下 , 血小板微管环状带和骨架蛋白收缩 使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 (二) 粘附 +聚集 松软血栓; 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收缩 坚实血栓。 参与内 、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 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结合多种凝血因子 ,从而加速凝血过程。 小板释放的 收缩血管。 二、血液凝固血凝 :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凝。 (一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 : 除因子 外 ,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 除因子 和 外 ,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 除因子 外 ,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 , 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 ,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 ,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 在维生素参与下 , 因子 、 、 、 由肝脏合成 , 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 ,将出现出血倾向 ; 因子 是重要的辅助因子 ,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 (二)凝血过程 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参与酶数量 多 少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 约十几秒钟凝 血 小 结(形成凝血块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 - 复合物激活因子 因子 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 (三 ) 丝氨酸蛋白抑制物 :抗凝血酶 、 1 2 2 肝素辅助因子等。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作用 :抑制凝血 因子 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 - 复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 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 的抑制物。 蛋白质 肝 素 :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 :灭活凝血因子 、 ; 阻碍因子 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 因子 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作用 :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增强蛋白质 强纤维蛋白溶解;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 、 组织因子 、凝血酶原复合物 、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整光滑 , 不易激活因子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