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题-中药课件内容摘要: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中药课件 第一篇 绪论1、 秦汉时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有哪几部代表作。 黄帝内经较早的医学典籍难经补充黄的理论不足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典籍2、 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即用阴阳概括和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二)阴阳依存即用阴阳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各以对方自已存在前提的相互依赖关系。 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依据。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三)阴阳消长 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阴阳消长基本形式此长彼消。 (四)阴阳转化 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阴阳转化的条件“物极”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相互依存3、 何谓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相生: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促进和资生作用。 相克: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制约和克制作用。 五行之间正常关系遭到破坏,引起相克关系的反常,凡与相克次序一致的叫做相乘,与相克次序相反的叫相侮。 4、 如何根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确定治疗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五行学说)。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平为期;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学说)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密切相联二、辨证论治1、概念 (“证” 、 “症”、 “病”的概念)2、病治异同同病异治 证异治异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6、 名词解释辨证 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五行制化相生与相克的结合叫制化。 体阴用阳人体的生理活动非常复杂,以阴阳概括相对言之,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 精的概念、分类及重要功能。 概念:精,在中医学中有广义之精与狭义之精的概念区分。 广义之精包括水谷之精、五脏六腑之精和肾精。 狭义之精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故又称生殖之精。 分类: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重要功能: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 生髓化血 滋养脏腑组织 2、 气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气的概念:气是极精细而活力很强的一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主要生理功能:推动作用 固摄作用 营养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气化作用3、 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特点。 (一)元气1、生成 主要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2、分布 藏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3、功能特点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固摄人体各种体液。 温煦人体脏腑组织。 (二)宗气1、生成 由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气和由脾胃运化饮食物所得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 2、分布 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脉。 3、功能特点走息道以行呼吸。 所以,凡呼吸、声音、言语的强弱,均与宗气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主要体现在助心行血。 (三)营气1、生成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精华部分所化生。 2、分布 循行于脉内,运行周身,环周不休。 但偏于内脏。 3、功能特点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四)卫气1、生成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慓悍部分所化生。 2、分布 行于脉外,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肤,布散全身。 但偏于肌表。 3、功能特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4、 试述血液正常运行与五脏的关系。 维持血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心脏的搏动 肺主呼吸,辅心行血。 脾主统血。 肝主疏泄和藏血。 脉管的通利。 5、 津液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故又称水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的功能:滋润和营养作用。 渗入脉中,组成血液成分。 运输代谢废物,排泄体外。 6、 肺、脾、肾三脏在津液输布、排泄过程起何作用。 津液输布脾的升清,上归于肺,肺主通调水道,与心、三焦共同将津液输布到全身。 肾主水,能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复归于心肺。 津液的排泄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使津液与代谢废物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 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被利用后多余津液与代谢废物从大、小便排出。 肾为水藏,能升清降浊,调节水液代谢,使水液中浊者下降至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排出体外。 7、 为什么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属阳,主煦之;血属阴,主濡之。 气为血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 血能生气 8、 中医学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注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略于脏腑的解剖实体。 9、 分别说明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 即心能推动血液运行。 心藏神。 即心主管精神活动的能力。 肝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 即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 (1)调节情志活动。 (2)促进消化吸收。 (3)促进血液运行。 (4)促进水液代谢。 (5)通调月经。 肝藏血。 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脾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即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 脾主升。 含升清、升举二个意思。 脾统血。 即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肺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 即肺具有主管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功能。 肺主宣发与肃降。 即肺气既具有向上宣升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又具有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功能。 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即指全身的血液经过血脉汇聚于肺,血液的循行虽然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但心气的盛衰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贯心脉”助心行血,正是通过肺朝百脉而实现的。 肺主通调水道。 即肺具有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肾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即肾具有封藏精气,主管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繁衍的功能。 肾主水液。 即主管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气、肾阳对水液代谢的调节是通过“蒸腾气化 ”、 “升清降浊” 来实现的。 肾主纳气。 即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 濡养温煦脏腑。 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故又称元阴、真阴,对各脏腑组织起濡养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故又称元阳、真阳,对各脏腑组织起温煦作用。 10、 名词解释心主血 心能推动血液运行。 心藏神 心主管精神活动的能力。 肝藏血 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 脾主运化 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 脾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脾主升清 升,主要指由脾向上至心肺;清,即指饮食中的精微。 升清正常,即吸收与转输的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保持生机旺盛。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中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又为生育下一代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传给下一代。 脾为后天之本 脾是主管饮食物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传输的主要器官,是气血升化之源。 而脾的这种功能是在婴儿出生后才发挥并在一生中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的作用。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在形态上虽多属中空而与六腑相似但在功能上有异于六腑。 心肾相交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充实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 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 气化 是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 气机 气的运动。 11、 肝主输泄的功能主要体现有哪些方面。 (1)调节情志活动。 (2)促进消化吸收。 (3)促进血液运行。 (4)促进水液代谢。 (5)通调月经。 12、 人体生长发育情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为什么。 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 3、 脾气和胃气运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胃气通降胃喜润恶燥。 14、 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在津液输布和排泄中有何重要意义。 津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的升清作用,将其向上转输到心肺,肺主通调水道,与心及三焦共同将其输布到全身;肾主水,使水液中之清者上升复归于心肺。 因此,津液的输布是在脾心肺肾三焦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使其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肺气肃降,与大肠相表里,使其从大肠排出。 肾司开合,使浊者下降至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排出。 15、 经络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全身。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16、 试述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走胸腹,交于手三阴经。 17、 试述五脏与形体、官腔的关系。 心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肝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脾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 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肺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肾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骨。 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前后阴。 18、 中医学体质分类及其特点。 阴阳平和质 指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 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对风、热、暑邪的易感性较强。 偏阴质 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对寒、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 第三篇 病因病机1、 中医病因学说特点“取象比类”为认识病因的重要依据。 “审证求因”为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 2、 六淫致病共性特点是什么。 致病特点:季节性,并和居处、工作环境有关。 兼挟性。 即六淫致病常二种以上邪气兼挟致病。 复杂性。 六淫致病过程中相互影响,且在一定条件下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外感性。 3、 分别叙述风、寒、暑、湿、燥、热性质及致病特点风: 性质: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1、病症易发生在头面、肌表、阳经。 2、病变部位不固定;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3、有明显的感觉或肢体的动摇症状。 4、易兼挟他邪致病。 寒: 性质: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致病特点1、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 2、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3、肌肤收缩,毛窍闭塞,筋脉牵引拘急。 暑: 性质: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致病特点1、热盛症状。 2、汗多伤津,气随津泄。 多见口渴、气短乏力。 3、除暑热症外,可同时见胸闷脘痞,肢倦,便溏不爽等症。 湿: 性质:1、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致病特点:1、气机升降失常,易损脾阳。 2、肢体沉重,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3、症状粘滞,病程缠绵。 4、病症多见于人体下部。 燥: 性质: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致病特点1、干燥症。 2、燥邪犯肺,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火: 性质: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4、易致疮疡。 5 、易扰心神。 致病特点:1、症状多见于上部头面。 2、高热多汗,口渴气短。 3、热极生风,迫血妄行。 4、疮疡痈肿,红热肿痛。中医学基础复习题-中药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