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电气控制系统装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结构的棱角、锐边和经常活动的部位等)应加装防护尼龙套或缠绕聚氯乙烯带。 采用防护尼龙套时,其两端与线束本体应选用相适应的热缩套管紧固。 导线、线束、电缆安装不应靠近发热元件,无法避免高温热源时,应采用耐高温导线、电缆,必要时还应采取隔热措施(如包缠隔热材料等)。 在高温下工作的裸电线,应采用瓷珠、瓷管等耐热材料作套管。 连接 接点连接 导线、元器件引线在接点上的连接,可根据接点的形式采取缠绕、钩接与插接。 多股导线缠绕时应平直,导线芯线的收头应向 内收紧,不允许有散股。 插头、插座的接点连接采用插接时,若同时插入两根导线于同一接点,且线径大于孔径时,允许将导线加工成斜尖形后插入孔中。 所有固定到接线柱上的元器件引线和导线、电缆,应顺同一方向缠绕,缠绕后多余部分要剪掉。 对于不便缠绕而又要求一定机械强度和便于拆焊的接点(如小型继电器的接点、焊片等)允许采用钩接。 对重量大、引线细的元器件连接,引线要有应力释放措施。 跨接裸导线与其它带电部位间的距离应大于 2mm,如达不到要求或裸导线长度大于 15mm时,应套绝缘套管,套管轴向活动余量为 1mm~2mm。 接 点间的连接导线不允许拉紧,活动接点之间不能使用硬导线跨接,连接到活动部件或可拆卸元件的导线、线束应留有足够的长度。 任何接线端子一般不应有三根以上的导线连接。 小型、超小型继电器或电连接器等接点上,最多焊接两根导线,印制电路板上每个焊盘孔只允许接一根导线。 焊接 锡焊一般采用锡铅焊料 HISnPb58— HISnPb39 或 HISnPb63等,有特殊要求的按设计或工艺文件规定。 焊剂采用中性焊剂。 焊接润湿角按表 4规定。 表 4 焊接润湿角 润湿角 润湿效果 0176。 <θ≤ 30176。 良好 30176。 <θ≤ 40176。 好(或 合格) 40176。 <θ≤ 55176。 可接受 55176。 <θ≤ 70176。 不良 θ> 70176。 差 YC/T 5 所有焊接点应润湿良好,焊锡要适量,焊点应略显露引线轮廓。 焊点外观应整洁、平滑、均匀,无气泡、裂纹、针孔、挂锡、拉尖等缺陷,不应有虑焊、漏焊。 绝缘导线芯线焊接后,其绝缘末端与焊点之间应留有 mm ~,不应有绝缘层嵌入焊点。 印制电路板的焊点质量判别见图 2。 印制电路板焊接后不允许有铜箔翘起、剥落、桥接、溅锡及基板烧伤。 带有电子元件的单面印制电路板 带有金属化孔和电子元件的双面印制电路板 带有金属化孔和电子元件的多层印制电路板金属化孔未被焊料填满 金属化孔内有空洞焊料润湿性差 元件不允许装在 印制板导线面图 2 应有效控制焊接 温度、焊接时间和助焊剂比重,不应出现被焊件表面损伤、内部引线与引线端子脱离、绝缘体开裂起泡、支架变形等现象。 焊接后不应降低焊接件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 焊点必须清洗干净,焊剂、氧化物等污物不得流进元器件内部。 绕接 绕接导线应为专用单股实芯软圆铜线,芯线应平直,表面无氧化,其直径一般为~。 接线柱的形状应是菱形或方形,且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棱角,其表面硬度一般为 HRC 20~HRC22,镀层无氧化。 对绕接在接线柱上的导线,应呈紧密的螺旋式排列,不允许有线圈重叠、稀疏、末端翘起、线圈及包 皮末端偏移、芯线镀层损伤、卷绕位置不良等现象。 对抗震设备的绕接,除卷绕剥除绝缘层部分的芯线外,应再加绕一圈左右带绝缘层的导线,使导线绝缘层箍紧在接线柱的棱角上。 对不合格的绕接点,应用退绕器拆除,不允许采用拉掉的拆除方法。 退绕后的导线不应断裂,端子不得损伤,其导线不允许再次绕接。 绕接在接线柱上的导线最少圈数和绕接点的最小拉脱力值,应符合表 5 规定。 绕接点的接触电阻一般应小于 1mΩ。 YC/T 6 表 5 接线柱上的导线最少圈数和绕接点的最小拉脱力 导线直径 mm 最少有效圈数 最小拉脱力 N 7 13 7 17 6 22 5 28 5 35 4 45 4 53 压接 压接连接应根据使用对象、压接端子形状、结构和导线芯线的大小合理选择压接工具和压接形式,不得用压模口生锈、损坏或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压接工具进行压接操作。 采用压接焊片或压接型连接器接触端子时,导线芯线伸入压接端子长度必须和端子压接区尾管齐平,导线缘层和压接端子间间隙一般为 ~1mm,尾管内径与导线直径必须相适应,其间隙应保证压接操作的压缩比,一般为 15%~20%。 压接操作时,导线芯线全数平直伸入压接端子尾管。 芯线端面不得氧化。 压接完成后,端子无裂纹、压穿,芯线无压断或脱出,压印应处于压接区中心位置,且明显、清晰,压印边缘距离压接端子尾管两端不小于 (见图 3a)。 压接型连接器接触偶压接后,压印必须对称,受力均匀,接点横截面应符合图 3b 的要求。 抗震压接端子除按接要求操作外,导线的绝缘层应同时插满端子绝缘层包紧区,并规整包紧绝缘层(见图 3c)。 0. 5 ~ 1 导线压接区 绝缘层包紧区a b c 图 3 压接型连接器接触件的装卸, 应 采用专 用 压接 、 取 卸工具进行压接 和 取 卸。 压接 和 取 卸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的每个孔位里(除了 0不取卸式)都放有定位爪,用于对针孔的固定; b) 将压接好导线的接触件顺着孔位插入,当听到清晰的声音时,表示接触件到位,即壳体里的定位爪卡住了接触件台阶。 然后用手往外轻轻的拉导线,接触件不被拉出即可; YC/T 7 c) 将取卸工具顺着导线插入所要取出的接触件尾部,直至不动(撑开定位爪),拉出导线即可取出接触件。 压接点应牢固可靠,导电良好,接触电阻一般应小于。 其拉脱力应符合表 6的要求。 表 6 压接点拉脱力 导线截面 mm 0.2 0.35 0.5 0.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最小拉力 N 3 5 8 1 1 2 2 3 4 490 637 735 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