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国药科大学高职院-黄达芳-中药课件内容摘要: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国药科大学高职院-黄达芳-中药课件 1第四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教学目的与要求:原理教学重点:常用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与原理教学难点:药材科学采收的原理与方法2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与其质量和疗效密切相关。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 千金翼方 中指出:“ 夫药采药不知时节,不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以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 ” 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可随其品种、产地(日照、温度、降水量、土壤、海拔)、药用部位、生长季节、生长年限等而有较大差异,如 曼陀罗叶生物碱 含量可随日照而提高, 麻黄生物碱 含量在雨季会急剧下降,秋季 薄荷 叶枯黄时薄荷脑含量最高,乌头属( 物所含有毒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在云南被证实随海拔增高而增高; 芦丁 在槐花花蕾期含量最高,花开后减少 43; 金银花 开放后绿原酸含量降低,挥发油略升; 穿心莲 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的含量以 9月花蕾期最高,分别为 3中药材的采收中药材的采收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及药用部分处理。 科学的采收应包括: 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和 生长发育阶段 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 有效成分的含量 ,又要注意 产量 ,同时对含毒性成分的药用植物还要注意以毒性成分含量较低时采收 ,以获得 优质高产安全 的中药。 4中药材的采收原则 中药的最佳采收期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的高峰而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则 含量高峰期即为最佳采收期 ; 有效成分高峰期与药用部分产量不一致时,则考虑有效成分的总含量,即 有效成分的总量 =单产量× 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总值最大时,即为适宜采收期。 也可利用 绘制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曲线图 ,由两曲线的相交点直接找到合理的采收期。 5 A 油含量( %) g 3 5000 2 4000 1 3000 2000 1000 花 C 花 蕾 后 期 期 图 4薄荷油含量曲线 的交点 6植物药材传统采收经验 我国劳动人民在采集药材的时间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春采茵陈夏采蒿,根茎药材春(初)秋(末)刨,九月中旬摘菊花,十月上山采连翘。 7植物药材传统采收经验1、根及根茎类 多在 秋末初冬采收 ,如丹参、桔梗等;少数夏收如半夏、太子参等。 2、茎木类 多 秋冬 季采收,少数全年可采如苏木等。 3、皮类 多 春末夏初环剥 ,少数秋、冬两季采收,如川楝皮、肉桂等。 根皮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 4、叶类 多在植物 生长旺盛期 采收,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8 5、花类 花蕾期 (金银花、槐米、辛夷等)、花开初期 (洋金花)、 花开盛期 (菊花)。 6、果实种子类 果实宜成熟时采 收,如瓜蒌;少数用未成熟果实(如枳壳)或幼果(如枳实、青皮)。 种子类须在完全成熟后采 收,如牵牛子 等。 7、全草类 多在 茎叶茂盛 时采收如青蒿;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茵陈可分别在幼苗期(绵茵陈)和花蕾期采收(茵陈蒿); 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全株药用,如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8、藻、菌、地衣类 采收情况不一,如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散发时采挖。 9动物药的传统采收经验动物药不同的种类和药用部位,采收的时间不同。 昆虫类入药部分为 卵鞘的桑螵蛸宜在三月采集 , 成虫入药的宜在其活动期捕捉 ,如地鳖虫等。 两栖类,夏秋两季捕捉 ,如蕲蛇;哈士蟆油则于秋天白露前后捕捉。 脊椎类大多可全年采捕 ,如龟甲;鹿茸须在清明后适时锯取,过时则骨化,鹿角多在春季锯取。 10矿物药的采收经验矿物药全年可挖 ;大多结合开矿采掘或水利工程中获得,如石膏、滑石、磁石、龙骨、龙齿等。 有些系人工制品,如密陀僧11药材的采收方法正确的采收方法能保持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外形美观。 花类如槐米、金银花、菊花等, 手工采摘 品质良好。 地下器官采挖时应避免损伤。 含鞣质的树皮类或须除去外皮的根及根茎类,采收加工时忌用铁器 ,以免引起表面颜色的变化,如肉桂、川楝皮、山药等。 12药用部分的采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的不同器官,甚至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分布是不同的。 如有效成分在蛔蒿、除虫菊、槐树以花中最高,在颠茄、曼陀罗、洋地黄以叶中最高,在黄柏、秦皮、金鸡纳、石榴以皮部最高,在黄花夹竹桃、秋水仙、猪屎豆以种子最高,在贝母、石蒜以鳞茎最高,在黄连以根茎中最高,苦木生物碱以木部最高,麻黄碱以麻黄草质茎的髓部含量最高,人参根中人参皂苷的含量:韧皮部木栓层木质部。 不同药用部分不仅有效成分差异较大,而且化学成分种类也明显不同。 如麻黄草质茎主含麻黄碱(升压);麻黄根不含麻黄碱,则含麻黄根碱呈降压作用;柴胡以根入药,主含三萜皂苷和少量挥发油,但华东、华中地区则习惯以柴胡带根幼苗或地上部分入药,地上部分不含皂苷,而含黄酮类和较多的挥发油成分,这种用药习惯显然不合理。 13药材的产地加工除少数药材可鲜用外 ,大部分需在产地进行简单的(如挑拣、清洗、干燥等)或某些特殊加工处理,以保持药材品质不变,有利于运输和贮藏。 常见鲜用药材 :鲜地黄、鲜石斛、鲜芦根、鲜首乌、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鲜骨碎补、鲜南沙参、鲜茅根、鲜生姜等。 14药材的产地加工 净选 :去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或将药材大小分档,如拣、洗、去芦(如人参)、去心(如丹皮、远志、麦冬)、去皮(如桔梗、北沙参)、去毛(如枇杷叶、知母、香附) 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大多趁鲜切成块、片等,以利干燥。 如大黄、土茯苓、山楂等 蒸、煮、烫 :含粘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蒸、煮或烫则易于干燥或杀死虫卵(桑螵蛸、五倍子)、起滋润作用 (黄精、玉竹、熟地、女贞子)、破坏酶活性保持药效(天麻、槐米)。 天麻、红参蒸透,红大戟、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 熏硫 :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如山药。 15 “ 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挥散,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低温冷冻干燥 ;目的是及时除去水分,防霉蛀及有效成分损失,利于贮存,保证药材质量。 注意 :易挥散、变色、爆裂者忌晒干,晒干后凉透包装;阴干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叶草类;烘干温度以 50为宜,含维生素 的温度快速干燥;利用低温真空冰冻干燥设备,在低温减压条件下除去其中水分,使药材干燥,可保鲜保质,如“活性参”。 16本章小结药材的科学采收方法:要考虑药材质量(有效成分)和产量以及是否含有毒性成分及其高低。 要继续重视传统采药经验,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药材的采收质量。 药材产地加工方法:挑选、切片、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17复习与思考1、科学的采收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 2、传统的采收经验有哪些。 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3、何谓“发汗”。 “发汗”的目的是什么。 举例说明。 4、药材的产地加工有哪些常用方法。 举例说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