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微生物课件(周长林)病毒2内容摘要:
微生物学-微生物课件(周长林)病毒2 1第七节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一、病毒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灭活的病毒免疫动物生产抗病毒血清灭活疫苗筛选抗病毒药物重组腺病毒 肿瘤基因治疗的生物药物大量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制备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构建假病毒,用于抗病毒药物的定向筛选(2二、病毒的传播途径(1) 水平传播 呼吸道: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 消化道:甲肝,乙肝,脊髓灰质炎病毒。 皮 肤:狂犬,乙肝(注射,咬伤,虫叮)。 (2) 垂直传播 母婴 乙型肝炎病毒:小孩出生后 241个月 母乳喂养。 疹,脊灰病毒等。 3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细胞损害、免疫管理 )(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杀细胞效应:细胞 脏器 生命 细胞膜的变化a 病毒出芽导致宿主细胞末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b 宿主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c 宿主细胞膜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导致免疫损伤4(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胞转化 某些 转录病毒产生的 导致其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可导致肿瘤发生, 肝病毒原发性肝癌。 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包涵体的形成 妇 感染病毒 新生儿畸形。 5( 2)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基因表达抗原,与病毒特异性抗体(体液内)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破坏。 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细胞毒 (淋巴因子 引起组织损伤。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H 导致免疫缺陷 感染,肿瘤,死亡63 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74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根据病程 :急性感染:潜伏短,发病急,病程短慢性感染:慢性进行性潜伏性感染:反复发作慢发病毒感染:潜伏长发作急根据感染部位 : 局部性感染、全身性感染85 初步诊断:细胞病变,血吸现象。 快速诊断: 抗体血清)。 血清学检查:(查血清中的抗体)。 核酸杂交:已知 标记的 6 病毒的防治 无特效治疗药物 病毒疫苗 0三、病毒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基因工程药物细胞 大规模培养 重组病毒感染 病毒增殖(目的基因产物表达)11四、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 ( 5常见人类病源性病毒12(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白血凝素 ( 经氨酸酶 ( N A 多聚酶核糖核蛋白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正粘病毒科)球形: 80120丝状:长短不一,可达 24 微米。 核心(a) 由 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 (含稳定,具型特异性;(b) 个片段 (丙型只有 7个片段 )各编码一种病毒蛋白,易变异。 14生物学性状 基质蛋白( a) 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b) 保护核心,维持病毒形态;(c) 具型特异性。 15生物学性状 包膜a) 位于脂质双层上,呈柱形;(b) 由三条糖蛋白链以共价键形成三聚体。 其中,细胞膜唾液酸受体结合的亚单位,易变异(不具感染性); 具膜融合活性(具感染性)。 a) 位于脂质双层上,呈蘑菇状;(b) 由 4条糖蛋白链组成四聚体;(c) 具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 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 162 抵抗力 56 、 30乙醚 干燥173 分型与变异根据 蛋白(基质蛋白)的不同,可分为甲( A),乙( B),丙( C)型。 根据 13,9)。 引起大流行。 基因组点突变 抗原漂移基因重排 抗原转变(引起大流行)1997年,香港地区禽类流感病毒( 染给人,引起全球恐慌。 184 致病性与免疫性, 5 检查与防治4 致病性与免疫性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炎症。 患者病愈后可获得对同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一般维持 12年。 5 检查与防治 血清学诊断:血清血凝实验。 疫苗等。 19(二 ) 肝炎病毒 (甲 /乙 /丙 /丁 /戊型肝炎病毒 ) A, B, C, D, E) 型肝炎病毒 ( 1973,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1)生物学性状球型, 27包膜, 20面体对称。 每一壳粒由 + a 2) 抵抗力 100 、 5不被 70%乙醇灭活22( 3)致病性与免疫性潜伏期 1550天经粪 口途径传播1988年,上海,食用毛蚶, 31万人传染。 对甲肝再感染有免疫力。 232 乙型肝炎病毒( 嗜肝 分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全球亿,中国 1)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不同形态的 3种颗粒)a 大球形颗粒 ( 1970年发现),完整的412衣壳(包膜)由蛋白质,脂质组成,内衣壳是 20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内部含 股闭合环状 的为 的为 +为不完全 b 小球形颗粒 , 22种颗粒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由 含 具感染性。 c 管形颗粒 , 22 150700球形颗粒的聚合体。 24乙肝病毒 ( 5抗原组成( a) 抗”, 267000 在于外衣壳上( b) 在于内衣壳上,不易在血清中查到,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 动期 活动期 ( c) 9000 离于血清中。 26( 2)致病性与免疫性 易为慢性感染,诱发肝硬化,肝癌。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母婴。 (不能通过屏障)。 可造成免疫损伤27( 3) 检查与防治(“两对半”) 抗 防治:血性接触等,母婴( 24h, 1个月, 3个月)28“两对半” 染状态- - - - - 未感染过 - + - - 乙肝已恢复或接种过疫苗+ - - + + “小三阳” + - - + “大三阳”传染性强29(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末端逆转录酶蛋白酶包膜糖蛋白衣壳蛋白 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球形: 100120核心:由两条相同的 逆转录酶 包膜:脂蛋白刺突:糖蛋白( 避机体免疫。 衣壳蛋白,内膜蛋白(外层衣壳蛋白)核衣壳蛋白32( 2)含有的酶 逆转录酶 蛋白酶 整合酶33( 3)包膜糖蛋白 变区段: 5,其中 较恒定区段: 434图 5 衣壳进入宿主细胞亲代 + R N N R N A : - 交双链d s D N V d s D N A( 前病毒 )子代 + R N I 4) : +± 整合,前病毒 +核衣壳 出芽 子代 抗力56 , 302022。 C,可存活 7天。 氯酸钠, 250%乙醇 处理 5 灭 病性和免疫性( 1)传播方式 性接触 血液 母婴( 2)免疫性可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易逃避机体的免疫作用。 ( 3)致病性借助于 成免疫功能丧失。 384 检查与防治检测血清中的 绝吸毒,提倡性卫生39(四 ) 常见病毒生物学形状比较病毒名称流感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 正粘病毒科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嗜肝 转录病毒科包膜 + - +(外衣壳 +包膜子粒 - +核酸类型节段) +完全 要抗原核蛋白 r) , 包膜 壳抗原 包膜 测 血凝或血凝抑制 抗 二对半 抗 他 包膜 988年,上海, 3个月 31万人食用毛蚶所致易为慢性感染(原发性肝癌)严重免疫缺陷。 传染途径上呼吸道 粪 口 密切接触,血液 血液,性接触,母婴。 40镜照片病原确定为 它属冠状病毒科( 1图 5。微生物学-微生物课件(周长林)病毒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