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菌药物总论内容摘要:

药理学-抗菌药物总论 抗 菌 药 物 概 论化学治疗学 (化疗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 ) 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称为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 :化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包括: 抗微生物药 (寄生虫药 (癌药 (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机 体抗菌药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抗菌作用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1 抗菌药物 (1) 定义: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 抗生素 (工合成抗菌药抗 生 素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低于 5000,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 包括 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 G、红霉素、链霉素人工半合成抗生素(2) 评价指标a. 抗菌谱 (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包括 : 窄谱抗菌药 : 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小 , 如:异烟肼广谱抗菌药 : 不仅对细菌有作用 , 而且对衣原体 、 支原体 、 立克次体 、 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菌谱广 , 如:四环素 、 氯霉素b.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菌药 杀菌药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抑菌药 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杀菌药 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c. 抗菌后效应 (浓度高于 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生长繁殖仍受到抑制的效应。 菌活性越强。 化疗指数 ( 物治疗效果 对机体的毒性 临床价值 (3) 各类抗菌药物及主要不良反应孢类、碳青霉烯类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发热、关节痛、 荨麻疹、休克大环内脂类常用的药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过敏林可霉素类常用的药有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毒性多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 不良反应:肾脏与耳蜗毒性、神经肌肉麻痹四环素类常用的药有四环素、强力霉素、米洛环素不良反应:对儿童骨骼、牙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胃肠道刺激,二重感染氯霉素只包括氯霉素一种药。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再障”、 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常用的药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影响软骨发育、肝肾损害磺胺类包括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 不良反应:泌尿系统损害,过敏反应,抑制骨髓造血,神经系统反应,口服引起恶心、呕吐,肝损害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3抑制蛋白质合成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如 万古霉素类 、 杆菌肽类及环丝氨酸 等 , 分别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 , 抑制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1. 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肽酶 粘肽磷霉素 环丝氨酸 万古霉素 杆菌肽 .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如多粘菌素类 、 抗真菌药两性霉素 胞浆膜上的某基团结合 , 从而使 细胞膜通透性 , 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 最后导致细菌死亡。 多肽类抗菌药 与 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多烯类抗真菌药 与真菌胞浆膜上麦角固醇结合氨基苷类抗菌药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咪唑类抗真菌药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氨基苷类 、 四环素类 、 红霉素 、 氯霉素等氨基苷类 30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四环素类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氨基苷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1)影响叶酸的代谢,如 磺胺类、甲氧苄啶 等(2)影响核酸的代谢,如 利福平、喹诺酮类 等谷氨酸 食物+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对氨苯甲酸 一碳单位(酸合成磺胺砜类对氨水杨酸甲氧苄啶甲氨蝶啶乙胺嘧啶影响叶酸代谢喹诺酮类抑制细菌 拓扑异构酶 G+) 复制受阻 利福平抑制依赖 转录受阻响核酸代谢三、细菌的耐药性 (药性 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分类 固有耐药 青霉素对 G 肠道杆菌无效获得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固有耐药是代代相传的 ,染色体介导的天然耐药性获得耐药是指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 ,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的作用。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如:细菌对 环素的耐药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 :如 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 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 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 核苷化酶 等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C、改变靶位结构( 1)改变靶蛋白结构如:细菌 2)增加靶蛋白数量如:金葡菌 对 甲氧西林的 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 与 细菌细胞膜上 )e、 改变代谢途径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 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泵出菌体外外排蛋白系统(细菌细胞膜上) 获得耐药性的产生: 最为常见 )方式有三种:转化: 通过 耐药基因被敏感菌获取 , 再组合而变成耐药菌称为转化。 转导: 通过嗜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 转接: 细菌间通过性纤毛或结合桥相互结合过程中发生的基因转移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用药原则:1、 明确诊断: 临床诊断、病原诊断2、 合理选药: 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3、 调整剂量和疗程: 根据肝肾功能、生理状态 时4、 防止滥用:( 1) 杜绝不必要用药: 如病毒感染、不明原因发热( 2) 避免局部用药( 3) 控制预防用药( 4) 合理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1、 预防风湿热复发: 如苄星青霉素 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 溶血性链球菌2、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 如 预防新生儿眼炎: 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4、 预防外科术后感染: 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5、 其他: 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联合用药 目的1. 增强疗效2. 减少不良反应3.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产生4. 扩大抗菌谱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如急性重症感染2.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如细菌性心内膜 炎3.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 如腹腔脏器穿孔4.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如抗结核药5.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减少剂量6.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 如青霉素 + 指征1. 协同作用(增强): 1 + 2 32. 相加作用: 1 + 2 = 33. 无关作用: 1 + 2 = 24. 拮抗作用: 1 + 2 2联合用药 结果药物分类: 繁殖期杀菌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静止期杀菌药: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快效抑菌药: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慢效抑菌药: 磺胺类 + : 协同 + : 相加或协同 + : 拮抗 + :无关或相加 + :无关或相加 + :相加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肝肾功能不全时的应用肾: 减量,延长用药间隔。 不宜用两性霉素 B、万古霉素、氨基苷类肾毒性大的药物。 肝: 不用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 新生儿、早产儿禁用氯霉素等;儿童避免使用四环素、氟喹诺酮类等;孕妇禁用的药物。 五、药物分类(一) )氨基苷类抗生素(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五)人工合成抗菌药(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抗菌药物的主要抗菌作用机制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思考题微生物微生物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 :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多数有益分类一、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 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 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完整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 许多寄生在人类口腔、鼻咽部和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并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可以由空气、饮食物、用品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途径到达人体,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称为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测量单位: 微米 (m)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菌弧菌螺形菌球 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 菌球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 分枝杆菌螺形菌 弧菌 只有一个弯曲螺菌 有若干个弯曲弧 菌 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