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容摘要:
动物源性细菌-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第 15章 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动物源以动物为传染源人畜 (兽 )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主要动物源性细菌 布鲁菌 鼠疫耶氏菌 炭疽芽胞杆菌第一节 布鲁菌属(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人 波浪热 畜 流产对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 ( 布鲁杆菌( 布鲁杆菌( 布鲁杆菌( 一、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培养特性 需氧菌 营养要求较高 抵抗力较强 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内毒素 荚膜与侵袭酶 感染途径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所致疾病 人类 波浪热 16周的潜伏期 胞内菌 反复形成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 发热呈波浪型 慢性病变:肝脾肿大 感染家畜 母畜流产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 有菌免疫 无菌免疫 型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血液 分离培养与鉴定 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血清学试验及皮肤试验防治原则 控制 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接种 减毒活疫苗抗生素治疗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类 11个菌种,对人致病主要有鼠疫耶氏菌 肠炎、败血症等假结核耶氏菌 系膜淋巴肉芽肿鼠疫耶 氏 菌 (Y. 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1989亡 681人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端浓染、有荚膜 可呈多形性 培养特性 浑浊 24h 沉淀 48 “ 钟乳石 ”状下沉) 27 抵抗力较弱所致疾病病 在人群发病前,先有鼠类的发病和流行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腺鼠疫引起物质 荚膜、鼠毒素、内毒素等鼠疫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 :鼠、病人途 径 :鼠蚤、人蚤、呼吸道鼠 人人 可获得牢固免疫力防治原则 灭鼠灭蚤 无毒株活菌疫苗接种 治疗:早期足量用药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 致病物质:耐热肠毒素 小肠结肠炎 胃肠炎(或小肠结肠炎)型 回肠末端炎、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型 结节性红斑与关节炎型(自身免疫病) 败血症型假结核耶氏菌(Y. 结核样肉芽肿 引起的疾病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相似 胃肠炎 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 回肠末端炎芽胞杆菌属 ( 需氧 有芽胞 革兰阳性大杆菌 多数为非致病菌(枯草杆菌等) 少数为致病菌 炭疽芽胞杆菌 ( 蜡样芽胞杆菌 (疽芽胞杆菌 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俗称炭疽杆菌 传播方式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致病菌中 最大的 G+粗大杆菌 ,两端平切、排列呈竹节状、有荚膜 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培养 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齐 (卷发状菌落 ) 有 毒株在血平板上产生荚膜,为粘液性菌落 抵抗力很强 5%石炭酸 5天 干燥土壤、皮毛中存活数年至几十年 对青霉素等敏感炭疽芽胞杆菌致病物质 荚膜 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 炭疽毒素 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所致疾病 炭疽病 : 传染源:患病食草动物及其制品或被污染物 传播途径:接触 皮肤炭疽食用 肠炭疽吸入 肺炭疽 可并发败血症, 死亡率极高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微生物学检查 采标本注意: 严禁在室外剖检病体 直接涂片镜检 (荚膜、竹节状) 分离培养与鉴定 (菌落形态、串珠试验等)防治原则 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 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 严禁现场剖检取材 ,死畜剥皮或煮食 ,必经焚毁或深埋 2特异性预防 减毒活疫苗 疫区工人 治疗以青霉素为主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 含菌量达 106/呕吐型 腹泻型 全眼球炎(外伤后) 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 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 多粘芽胞杆菌: 多粘菌素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国际通用的热力灭菌效果的质控指示菌株。动物源性细菌-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