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巴通体-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容摘要: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巴通体-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第 18章 立克次体魏曦共同特点 专性寄生、二分裂繁殖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 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或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多形态,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分类 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柯克斯体属东方体属:恙虫病群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 斑疹伤寒, 虫病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恙虫病立克次体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多形态性,球杆状或杆状柯克斯体更小,多形性更明显 革兰染色阴性 姬姆萨染色(紫色)第一节 概述结构与组成 细胞壁:外膜、肽聚糖、蛋白脂质多糖 粘液层、微荚膜 宿主细胞内排列不规则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培养特性 活细胞,五日热 巴通体 除外 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抗原结构 群特异性抗原 脂多糖 可溶性 耐热 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外斐反应) 种特异性抗原 外膜蛋白 不耐热外斐反应 ( 克次体 变形杆菌菌株+ + + + - +贝纳柯克斯体 - - - 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本质:交叉凝集试验 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途径 节肢动物如人虱 、 鼠蚤 、 蜱或螨的叮咬而传播。 贝纳柯克斯体的传播可经接触 、 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径感染人类。 致病机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头痛、皮疹(第一次菌血症 )(第二次菌血症 )血管内毒素、 磷脂酶 致疾病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克次体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普氏 立克次体 人 人体虱 发热 、 头痛 、 皮疹 持久( 流行性 斑疹伤寒 ) 神经系统 、 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 鼠等 鼠蚤 发热 、 头痛 、 皮疹 持久( 地方性 斑疹伤寒 ) 鼠虱恙虫病立 克次体 鼠等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恙虫热 ) 发热 、 头痛 、 皮疹内脏损害贝纳 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 、 头痛 一定程度( 动物间 ) 心内膜炎普氏立克次体 ( 染源:病人传播媒介:体虱 人虱人 人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方性斑疹伤寒 ( 鼠型斑疹伤寒 ) 传播方式鼠鼠蚤 鼠虱 鼠蚤 人鼠恙虫病立克次体( 成虫 稚虫稚虫 成虫 卵鼠等 幼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恙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恙螨贝纳柯克斯体 ( 的病原体 痛、腰痛等,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 变异现象 :抗原相 相、 相 抵抗力:较强,耐热 100 10分钟,耐干燥 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汉赛巴通体 猫抓病( 传染源:猫 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 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三、诊断与预防1、 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2、 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3、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和治疗预防治疗1、 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2、 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斑疹伤寒氯霉素、四环素, 禁用磺胺类药。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巴通体-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