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杆菌-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容摘要:

分支杆菌-医学微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第 14章 分枝杆菌属( 一类细长弯曲的杆菌 , 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命名 主要特点 细长弯曲,分枝状生长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分枝菌酸) 常用抗酸染色鉴定,呈 抗酸染色 阳性 引起疾病都呈慢性,并伴肉芽肿 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非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抗酸染色 由于细菌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又能抵抗强脱色剂盐酸酒精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 抗酸染色法 (:以 5石炭酸复红 加温染色,再用 3盐酸酒精 脱色,然后用 美蓝 复染,则 分枝杆菌呈红色 (+),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色 (-)。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核分枝杆菌 俗称结核杆菌,引起人类 结核病 致病菌主要为结核分枝杆菌( M. 牛分枝杆菌 (M. 世界上 1/3人感染, 70%在亚洲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 24日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带弯曲 , 分枝状 , 有荚膜 , 抗酸染色阳性培养 特点 专性需氧 生长缓慢 营养要求高 , 常用罗氏培养基 生长现象 液体:表面生长 ( 菌膜 ) 固体:颗粒 、 结节 、 花菜状菌落 , 乳白或米黄 , 不透明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 触酶试验阳性,而热触酶试验阴性抵抗力 四不怕 干燥 酸( 3% % 或碱( 4% 有抵抗力 碱性染料 青霉素等抗生素 四怕 乙醇 湿热 紫外线 抗痨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变异性 形态结构变异: 结核杆菌的 粒状、丝状、 毒力变异: 卡介苗 分枝杆菌 经 13年 230次传代而获得的 减毒活疫苗株 耐药性变异: 耐异烟肼及其他抗结核药物的结核菌株日益增多致病物质二、致病性荚膜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粘附与入侵作用)含多种酶(分解利用营养物质)保护(阻止有害物质的进入菌体)脂质索状因子(破坏细胞,引起肉芽肿)磷脂(形成结核结节)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蜡质 D(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蛋白质 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所致疾病 感染方式 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机体 所致疾病 结核病,以肺结核常见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 : 外源性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 ( 无免疫力 ) 原发综合征 ( 肺门淋巴肿大等 ) 形成结核结节 ( 即结核肉芽肿 ) , 少数病灶扩散 ,引起全身 转归 原发后感染 :外或内源性感染 多见成人 病灶局限 引起局部 开放性 反应剧烈 ,干酪性坏死 、 空洞 )肺外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 、 外播散 , 如脑 、肾 、 肠 、 腹腔 大多与结核分枝杆菌 疫性机体抗结核免疫特点:传染、免疫、超敏反应共存免疫机制 主要是以 属于 感染免疫 (又称有菌免疫免疫与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为主 ,迟发型超敏反应 同时存在 郭霍现象 注射结核杆菌于豚鼠皮下初次注射 局部反应小 全身扩散 无免疫无超敏反应再次注射 局部反应大 不扩散 有免疫有超敏反应以前感染过或免疫豚鼠 正常豚鼠24溃疡局部红肿、溃疡不扩散,脱落后自行愈合坏死,经久不愈有毒 霍现象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方法 前臂皮内注射 意义 48 72性,有免疫力 阴性,无免疫力(四种情况除外: 1, 2,3, 4)应用 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 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 作为婴幼儿 (尚未接种过卡介苗者 )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处理:浓缩集菌 (氢氧化钠处理)直接镜检:抗酸染色分离培养:培养基、时间( 24周后见结果)动物试验:豚鼠等快速诊断: 治原则 预防 一般性预防: 卫生宣传 、 提高机体抵抗力 特异性预防: 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治疗 一般治疗:合理营养 , 注意休息 抗结核药物 链霉素 、 异烟肼 、 利福平等 治疗原则:早期 、 联合 、 适量 、 规律 、 分阶段治疗和坚持全程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念 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对酸 、 碱比较敏感 对常用的抗结核菌药物较耐受 生长温度不如结核分枝杆菌严格 多存在于环境中 、 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结核样病变而受到关注 抗原与结核分枝杆菌有交叉特性分类 第 组:光产色菌 堪萨斯分枝杆菌 , 引起人类肺结核样病变 第 组:暗产色菌 瘰疠分枝杆菌 , 引起儿童淋巴结炎 第 组:不产色菌 鸟 可引起结核样病变 第 组:迅速生长菌 耻垢分枝杆菌鉴别 有否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试验加以区别 风分枝杆菌( 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主要分布在亚、非和拉丁美洲生物学性状 形态 、 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 麻风细胞 体外人工培养至今仍未成功犰狳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方式 呼吸道 也可通过接触传染 发病慢 , 病程长 麻风的免疫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细菌主要侵犯神经、皮肤微生物学检查法 显微镜检查可从患者鼻粘膜或皮损处取材 , 用抗酸性染色后检查 一般瘤型和界线类患者标本中可找到细菌在细胞内存在 , 有诊断意义防治原则 无特异性预防方法,隔离 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多采用二三种药联合治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