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分级内容摘要:

肿瘤的分级 恶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分级: 主要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高低和异型性的大小。 分三级 级 :高分化; 级 :中分化、 级 :低分化 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细胞的大小、侵袭深度、扩散范围及转移情况等确定。 目前普遍使用国际抗癌协会制定的 : 原发瘤的大小, 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1 : 表示血道转移的情况, 1表示有转移。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是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分级和分期越高,生存率越低。 5年生存率、 10年生存率良性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 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 其影响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 如体表良性 肿 瘤除少数可发生的局部症状外,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但若发生在腔道或重要器官,也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消化道良性肿瘤 (如突入肠腔的平滑肌瘤 ),有时引起 肠梗阻或肠套叠 ;颅内的良性瘤 (如脑膜瘤、 低级别 星形胶质细胞瘤 等 )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 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有时可发生 继发性改变 ,亦可对机体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 如肠的腺瘤性息肉、膀胱的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 出血和感染。 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则常因能引起 某种激素分泌过多而产生全身性影响 ,如垂体前叶的嗜酸性腺瘤(引起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 胰岛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可引起阵发性血糖过低等。 恶性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由于分泌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幵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严重。 恶性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瘤相似的局部 压迫和阻塞 症状外,发生于消化道者更易幵发溃疡、出血、甚致穿孔,导致腹膜炎,后果更为严重。 恶性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有时肿瘤产物或合幵 感染可引起发热。 肿瘤浸润、压迫局部神经还可引起 顽固性疼痛 等症状。 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往往发生 恶病质 ( 可致患者 死亡。 恶病质 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于缺乏食欲,迚食减少、出血、感染、发热或因肿瘤组织坏死所产生的毒性产物等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所致。 此外,恶性肿瘤的迅速生长,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以及由于晚期癌瘤引起的疼痛,影响患者的迚食及睡眠等,也是招致恶病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发现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 (降低食欲和增加分解代谢,与恶病质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近年来相继发现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甲状旁腺素 ( 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促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 降钙素 (十余种,可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 此类肿瘤称为 异位内分泌肿瘤 ,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此类肿瘤大多为恶性肿瘤,其中以癌为多 ,如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等;也可见于肉瘤,如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 许多分泌异位激素的恶性肿瘤都有产生 两种以上激素 的特点。 关于异位激素产生的机制于今尚无一致的解释,可能与瘤细胞内基因异常表达有关。 副肿瘤综合征 除上述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外,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 (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着等 )或其他不明原因,还可引起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及皮肤等系统发生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 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徂间接引起,故称为 副肿瘤综合征( 有时这些综合征可以表现得非常明显而造成严重后果。 认识此种综合征的意义 在于它可能是一些隐匿肿瘤的早期表现,可由此而 发现早期肿瘤。 再者不要误认为这些系统的改变是由肿瘤转移所致,而放弃对肿瘤的治疗。 与之相反,如肿瘤治疗有效,这些综合征可减轻或消失。 因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良性、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 恶性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差 , 异型性大核分裂 无或稀少,无病理性核分裂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继发改变 很少坏死、出血 常见坏死、出血、溃疡等生长方式 膨胀性、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外生性生长有包膜、界清、活动度好 无包膜、界不清、活动差转移 不转移 可有转移复发 很少复发 较多复发对机体 小,以压迫或阻塞为主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影响 并发出血、感染、恶病质恶病质第九节 癌前病变、念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 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癌前病变 :(1) 大肠腺瘤(2) 慢性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3) 乳腺纤维囊性病(4)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5) 溃疡性结肠炎(6) 皮肤慢性溃疡(7) 粘膜白斑2. 非典型增生 (1)是癌前病变形态学改变 ,指增生上皮出现一定程度异型性 ,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2) 常发生于鳞状上皮 ,可见于腺上皮 . 轻度 2/3、 <3/3原位癌轻 原位癌 (in 指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癌,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原位癌累及腺体食道鳞状上皮原位癌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1. 信号传导过程2. 细胞周期的调控二、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一 ) 癌基因 (. 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1) 原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的编码促进细胞生长的基因序列。 (2) 细胞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与病毒癌基因相同的 又称原癌基因。 (3) 癌基因 (由原癌基因衍生而来的具有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 (4) 原癌基因产物和正常功能 : 生长因子 : 信号转导蛋白 : 核调节蛋白 : 录活化蛋白 )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 周期素依赖激酶 )2、原癌基因的激活: 点突变 (结肠癌、肺癌 染色体重排 ( 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转 基因扩增 (神经母细胞瘤主要癌基因 ,其活化方式和相关人类肿瘤分类 原癌基因 活化机制 相关人类肿瘤生长因子 度表达 星形细胞瘤 ,骨肉瘤 度表达 胃癌 扩增 膀胱癌 ,乳腺癌生长因子受体 过度表达 肺鳞癌 扩增 乳腺癌 ,胃癌 点突变 白血病 点突变 甲状腺癌信号转导蛋白 点突变 肺癌 ,结肠癌酪氨酸激酶 易位 白血病核调节蛋白转录活化因子 易位 扩增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周期素 扩增 乳腺癌 ,肝癌周期素依赖激酶 扩增 黑色素瘤分类 原癌基因 活化机制 相关人类肿瘤主要癌基因 ,其活化方式和相关人类肿瘤主要抑癌基因和相关人类肿瘤细胞表面 生长抑制 结肠癌细胞粘附 胃癌 ,乳腺癌浆膜下 神经鞘瘤细胞骨架 不明 神经鞘瘤 ,脑膜瘤胞浆 抑制信号传导 胃癌 ,胰腺癌细胞核 节细胞周期 骨肉瘤 ,乳腺癌 大多数人类肿瘤 核转录 肾母细胞瘤 抑制 胰腺癌 ,食管癌抑制 因 功能 体细胞相关肿瘤(3) 癌基因产物引起细胞转化的机制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 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转录因子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改变(二)肿瘤抑制基因(. 正常细胞内存在的编码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序列。 2. 常见肿瘤抑制基因 :(1) 功能 调节细胞周期失活 受累细胞进入 续增生(2) 野生型 ):核结合蛋白 复 细胞不能进入 恶变 抑制 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传导核转录(3)其它抑制细胞凋亡导细胞凋亡(三 )凋亡调节基因和 染色体末端的 长短与细胞寿命有关。 使缩短的端粒得以恢复。 体细胞 :无端粒酶 ,复制 50殖细胞恶性瘤细胞(四)端粒及端粒酶和肿瘤端粒酶活性复制能力很强单个基因改变 不能导致恶变几个癌基因激活两个以上抑癌基因失活凋亡调节基因改变境致癌因素 (一)感人群 诱发的主要肿瘤烷化剂 白血病氯乙烯 塑料工人 肝血管肉瘤苯 白血病砷镍 炼镍工人 鼻癌、肺癌铬镉 接触者化疗病人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橡胶工人染料工人矿工农药工人皮肤癌、肺癌和肝癌接触者 鼻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间接作用 易感人群 诱发的主要肿瘤芳香胺 膀胱癌石棉纤维 矿工多环芳烃 肺癌胃癌亚硝胺 肝细胞性肝癌染料工人橡胶工人胸膜间皮瘤吸烟熏烤鱼肉亚硝酸盐污染食物黄曲霉毒素 污染食物 肝细胞性肝癌(二)物理致癌因素1. 离子辐射 :x、 射线 染色体易位点突变 白血病 紫外线照射 :皮肤癌(三) 淋巴瘤殖器区域鳞癌巴瘤、鼻咽癌第十二节 遗传与肿瘤(一 )易发生白血病 用(1) 环境因素起协同作用,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2) 对致癌因子易感性。 (3) 家族史 :乳腺癌、胃肠癌、肝癌、白血病。 (1)特异性抗原肿瘤胚胎抗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