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同的,但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就意味着,每一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他自己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同一部门的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 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状况。 可见,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把他们的劳动差别平均化,而同其他商品生产者发生了一定的经济关系。 其次,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其具体劳动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 部门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不同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复杂劳动都要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也就是说,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又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从而使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 学的枢纽 之所以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产生的基础。 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并创造了剩余价值,这就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理论,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第二,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第三,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6.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所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一般来讲,商品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这并不排除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可能出现矛盾。 首先,作为商品价值表现的商品的价格可能与商品价值在量上不一致,发生某种程度的 背离。 例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每一个个别商品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常常不一致,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 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来贯彻的。 其次,价格和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即价格甚至可以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没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价格,也可以出卖,例如未开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 7.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 系可从以下两点分析。 首先,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物质条件。 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们要进行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 这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人力要素的同时,还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各种物力要素,人们才能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来改造劳动对象,才能生产出各种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即才能通过各种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 所以只要有具体劳动存在,同时也就有抽象劳动存在,从而也就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是进行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低估或否认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的观点,都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 其次,土地、资金、机器、原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虽然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只是由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夸大生产资料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甚至说生产资料要素也创造了价 值的观点,同样也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违背的。 ● 复习思考题:。 ● 主要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 教学目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揭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通过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通过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说明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揭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分析,揭示资本 主义剥削的隐蔽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通过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分析,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必然性。 ● 教学要点 :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是有区别的。 资本一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只要我们把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作一个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区别。 以 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为 W(商品 )一 G’ (货币 )一 W(商品 ),即商品生产者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商品流通的实质内容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等价交换,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公式是 G(货币 )一 W(商品 )一 G(货币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买进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去,货币又回到他手中。 资本流通的实质内容是价值的体化物货币的不等量交换,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因此,严格地说,资本流通的一般公式不应是 G(货币 )一 W(商品 )一 G(货币 ), 而应是 G(货币 )一 W(商品 )一 G’ (更多的货币 )。 这就是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 (G— W— G’ )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即从货币变为商品或从商品变为货币,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因为在流通领域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商品,或从商品变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按照这个条件,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种商品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 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或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 权,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的。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实际上就是要恢复、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而这就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 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恢复、维持、发展、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恢复、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它具体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还要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是不同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 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这就是资本家之所以要购买劳动力的秘密所在。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 进行加工改造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是人类生存永恒的条件。 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又是资本家消费它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又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第一,劳动者是在资本家的监督、指挥下进行劳动的,是按资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这两个特殊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过程。 (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 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创造了新价值。 如果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正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没有增值,这个生产过程仅是价值形成过程。 但资本家不会满足于此,资本家会千方百计地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这样,资本价值就出现了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 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晶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 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与社会形态无关。 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可见,价值的增值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因为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 但是,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增值。 这就是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由于资本家买到了劳动力这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商品,从而使生产的结果出现了价值增值,从而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 本虽然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在另外一定历史条件下消亡。 3. 资本的构成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 (工资 ),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马克思把资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