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47 页 淘汰低端加工业,发展都市工业、临港产业、研发设计、商贸物流、居住餐饮、职业培训等服务业;黄岛和城阳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影视产业、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善文化体育、科研教育、旅游度假、公共服务等功能;胶南、即墨、胶州市城区按照中心城区规划要求,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标准,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区。 扩大平度、莱西市城区空间规模,把临近乡镇、各类开发园区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管理。 按照整体联动、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成为所在行政区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公共服务、人员集聚和流动的中心。 ———有序开发滨海组团新城区。 鳌山、仰口、琅琊、红岛、田横等组团新城区按照高水平规划、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序开发、加快推进,突出保护好岸线沙滩、礁石等旅游资源。 ———积极培育中心镇。 重点培育发展 10 个中心镇,引导非农产业和周边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中心镇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三、重点发 展区域 “十一五”期间,按照进一步抓好“三件大事”的部署要求,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五带五区”。 ———环胶州湾工业带。 主要包括沿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四方区片、李沧区片、城阳区环海省级经济开发区、盐田开发区域、出口加工区等,建设环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三个工业产业带。 东岸产业带依托现有港口和较成熟的城市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都市型工业,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北岸产业带按照红岛组团总体规划进行分区产 业规划,吸引高技术含量、高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47 页 附加值、高出口比重的轻型和无污染产业;西岸产业带依托枢纽港口和陆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重化工业基地,发展物流业和加工服务业。 ———沿青银高速公路工业带。 主要包括李沧、城阳工业区,平度经济开发区、新河化工基地,南村、田庄等特色工业镇。 重点发展电子家电、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化工橡胶等。 ———沿济青高速公路工业带。 主要包括南泉和大信工业区、蓝村工业区、马店工业区。 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大宗工业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沿烟青公路工业带。 主要包括玉 皇岭工业区、龙山经济区、即墨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姜山工业园、莱西省级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橡胶制鞋、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等。 ———海洋经济产业带。 主要包括自北向南的即墨、崂山、市区、城阳、胶州、黄岛、胶南等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依据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科技产业城和旅游度假中心的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岸带、岛屿、海域三个层次布局海洋产业,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海洋产业开发。 ———都市商务 中心区。 以市南、市北、崂山为中心,包括四方、李沧规划建设多点布局的商务中心区;市南、市北、崂山集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等;四方、李沧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等。 ———西海岸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胶州南部区、东部新区及泊里重工业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东部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造船、石化、橡胶、家电电子、汽车、医药、纺机、金属加工及其他临港加工业。 泊里重工业区规划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加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47 页 ———东部旅游度假区。 以崂山区和即墨温泉、鳌山两镇为主体,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商务会议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度假中心、康体娱乐中心等。 ———黄岛 — 胶州物流中心区。 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胶州中铁物流园区为依托,通过疏港铁路、公路将两个园区连接一体,业务对接;充分发挥其连接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功能,优势互补,实现陆路物流、海港物流、空港物流有机整合,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紧密结合;突出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物流大企业,形成“哑铃式”的物流中心区,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 际国内商品、部件、物资的集中、储存、拼装、分拨、疏运中心区。 ———平莱产业集聚区。 突出平度、莱西劳动力资源充裕,商务成本低,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位等优势,规划建设青岛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接半岛城市群发展和青岛经济重心向北部延伸的相关产业和项目。 重点发展化工橡胶、汽车配件、家电电子、机械铸造、纺织服装鞋帽、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第五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积极培植内生性因素,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资 源耗用、中低产业结构、外生性因素主导增长、行政单元自谋发展”转变为“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内生性因素主导增长、区域间协同发展”,建立政策促进体系和制度机制。 (一)积极培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源活力 突破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太阳能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海水淡化、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在轨道交通设备、轻纺机械、橡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47 页 胶机械、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自主开发,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食品饮料、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研发。 鼓励和引导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海尔、海信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加快建设创新体系。 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器件、生物技术、深海开发技术、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和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工作,支持海尔、海信建设国际 一流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青设立研发设计机构,鼓励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用 5至 10年时间,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大力开发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线等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加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改革的透明度,注重公平性,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激活即期消费。 改善消费环境。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发展新的消费方式。 (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 加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 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 扶持 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 100家社会效益型民营企业, 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 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和 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形成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管理有序、经济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群。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大企业和品牌培植工程,提高城市产业竞争能力 构筑大企业发展梯队。 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47 页 持一批名牌特大企业开发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名牌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 到 2020年销售收入过 1000亿元的特大企业 2家,过 100亿元的企业 15 家,形成一批过 50 亿元的 “小巨人”企业,一批过 10 亿元的新兴企业。 进一步完善扶持大企业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鼓励本地大企业在我市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吸引外地大企业到青岛设立本部、销售公司或结算中心,支持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政府采购向本地大企业倾斜。 实施名牌培植工程。 到 2020年,中国 名牌产品超过 60个,全国驰名商标达到 20 个左右。 (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势能 积极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落实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促进半岛城市群间基础设施、人才流动、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 实施“东出西进、南北联合”区域发展战略。 加强与日韩、东南亚各国、欧美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扩大港口腹地,为内陆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区域中心 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人才交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合作开发中西部地区资源。 鼓励本市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开发建立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和产业梯度转移基地,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并重,形成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机制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力争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47 页 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以城市污水再处理为重点的再生水回用产业链、以炉渣和粉煤灰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农业秸秆和禽畜粪便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再生资源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园区。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按照循环经济的标准完善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加快推进青岛出口加工区、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胶南国际环保产业园的循环经济园区试点。 2020年建成 10个生态工业园区、 1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 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 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啤酒、电子家电、建材和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互补利用和协作机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制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100 家企业达到市级、省级先进清洁生产企业标准,10家企业达到全国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标准,全市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大 力开展节约活动,建立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体系 节约利用水资源。 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超过 200万亩。 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85%。 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 积极开展城市再生水利用,建设镰湾河、李村河、麦岛、泥布湾污水处理厂等再生水回用工程。 推动海水淡化,建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集约利用土地和海域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