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高效能管理 ” 的原则,加快推进广东演艺中心、广东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改造工程、广东粤剧学校校舍、友谊剧院改造、广东舞蹈学校校舍扩建改造等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拟通过合作开发等途径筹资建设广东文园大厦和国际粤剧中心。 通过完善上述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省直文化艺术单位的工作环境,为文化艺术生产、艺术教育等提供基本条件。 各市、县都要按照 “ 三个代表 ” 要求,结合实际,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先进、适用、代表地方文化形象的文化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 )艺术创作演出网络 根据党中央关于扶持和保护民族文化精粹与优秀高雅艺术的有关精神和 “ 集中力量办好代表 国家级艺术水平的剧团 的要求,按照保护重点,放开一般的原则,结合省直院团的性质 和 任务特点,围绕 “ 养精兵、精养兵、改机制、创名团、出人才、出精品 ” 的思路,调整布局 ,优化结构,集中力量办好具有代表性、示范性、保护性的艺术表演团体。 制定并落实分类 扶持政策,在省直院团内部建立科学、 高效的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佳结合的艺术生产经营机制,强化院团自主经营观念,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 ,努力把省直院团建设成为在整体上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艺术表演团体。 要以省直院团的改革为龙头,逐步推进全省国办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 争取在五年内 逐步实现政府对种类院团实行重点投入和分类管理的目标,逐步实现政府保证重点、鼓励社 会办团、各种文艺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发展格局。 除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特 色的艺术团体或具有历史保留价值的艺术团体之外,一般艺术 表演团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改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政府重点扶持的院团要按 照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改造,使其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推进精品战略,扶持高雅、优秀民族艺术,不断创作和积累一批具有广泛影响、长演不衰的 现代岭南艺术代表作。 注重建立精品生产的创作机制,建立省艺术委员会制度和标准高、评审严的剧目立项制度。 继续抓好 “ 一个艺术创作中心,八个艺术创作基地 ” ,繁荣各门类艺 术创作。 全省每年新创作 5~ 7台有影响、基础好的剧 (节 )目,力争在每届全国 “ 五个一工程 奖 ”和 “ 文华奖 ” 评选中都有我省剧 (节 )目获奖。 (三 )群众文化网络 要把国办群众文化馆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永久性阵地来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 十五 ” 期间,省重点扶持东西两翼地区 7 个市所属的 6 个群艺馆, 34 个文化馆, 30 个图书馆, 30 个博物馆, 30 个剧团排练场和 546个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套。 到 20xx 年,全省群 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大力发展乡村 (街道居委会 )文化室,到 20xx年 ,全省 90%以上村 (管理区、居委会 )建成 “ 进行思想教育、开展文化娱乐、传播科技知识、提供经济信 息 ” 的 “ 四位一体 ” 的文化中心。 继续实施聘任 “ 广东省业余编剧家 ” 制度,同时,在群众舞蹈、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上也建立类似的制度,设立群众文艺创作奖励基金,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继续办好省群众戏剧花会、少儿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花会和老年艺术活动;积极推广和普及广场文化活动;市、县每年举办 2~ 5 项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型文艺活动,让丰富多彩的群 众文化活动占领社会文化阵地。 继续开展创建 “ 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 活动,进一步挖掘、整理广东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加大力度保护广东省民间优秀文化遗产。 (四 )公共图书馆网络 新建设广州、深圳、珠海、汕头、顺德等市图书馆 ,使之成为标志性建筑。 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消灭空白点 (揭阳、汕尾、梅州、潮安、陆河 )。 全省每年发展 100 个,藏书超过 1 万~ 2 万册 的乡镇 (街道 )图书馆。 五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实施建设 1000个村级图书馆的 “ 千 村书库 ” 工程。 落实购书经费增加藏书。 20xx 年全省公共藏书从现有人均 册增至人均 册。 努力提 高藏书质量,形成一批特色馆,逐步建立。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