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性细菌-2-微生物学课件内容摘要:

厌氧性细菌-2-微生物学课件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专性厌氧菌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分两类厌氧芽胞梭菌 (G+)无芽胞厌氧菌 (G+、 G+, 可形成芽胞的大杆菌 , 大于菌体 抵抗力强 主要分布在土壤 、 人和动物肠道中 芽胞发芽形成繁殖体 , 产生外毒素和酶引起人 、 动物疾病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一节、厌氧芽胞梭菌(绍三类: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 (肉毒病) (气性坏疽)破伤风梭菌 ( 破伤风的病原菌 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污染土壤,形成芽孢而长期存在 外伤 (或使用不洁器具 )引起,厌氧条件下生长发芽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破伤风 典型症状: 强直性痉挛 ,抽搐 吸衰竭外伤感染后死亡率达 30 50%,新生儿死亡率可高达 90%(一)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有芽胞,呈正圆,位于顶端,整个菌体呈 鼓槌状,为本菌典型特点G+,专性厌氧菌抵抗力强耐受煮沸 60干热 100 1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繁殖体与其他细菌相似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一)生物学性状二、致病性经伤口感染人体 ,局部繁殖 ,不扩散到血流1、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是本菌生长繁殖和致病的重要条件):伤口深而窄 (如刺伤)混有泥土和异物,或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凝血块较多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2、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 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即:破伤风溶血毒素和 破伤风痉挛毒素 痉挛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 属神经毒素 毒性极强 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有免疫原性,可产生抗毒素 可制备类毒素3、致病机理阻止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动神经元 入伤口,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细菌仅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破伤风(牙关禁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早期表现流口水、出汗、激动破伤风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与原发感染的部位距中枢神经系统的长短有关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左上:牙关紧闭左下及右上:角弓反张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左上及左下:苦笑面容右上:角弓反张三、免疫性体液免疫 抗毒素的中和作用极少量毒素即可致病 ,但少量毒素不足以引起免疫破伤风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毒素与 旦结合则抗毒素不能发生中和作用) 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主动、被动四、微生物检查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一般不进行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厌氧培养防治原则: 一旦发病,疗效不佳,预防较重要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 抗毒素及抗生素紧急预防: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 ( 注意皮试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 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免疫程序: 3、 4、 5月 3次2、 7岁加强 2次特殊情况 1次产气荚膜梭菌(C 1、 气性坏疽 和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2、厌氧芽孢梭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 厌氧生长繁殖快血平板上形成 双层溶血环 ,内层完全溶血,外层不完全溶血 能分解多种糖类产酸 产气 汹涌发酵现象: 将牛乳培养基中的凝固酪蛋白冲成蜂窝状2、培养特性汹涌发酵生物学性状肉毒梭菌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剧毒 (对人致死量为 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素 )结构、功能和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肉毒毒素是神经毒素结果:肌肉迟缓性麻痹( 松弛性麻痹 )致病机理作用位点:颅脑神经核和外周神经末梢、肌肉接头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受阻,影响神经冲动传递结果: 肌肉松弛性麻痹目前的应用 爱她,送她肉毒毒素 恨她,也送她肉毒毒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