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小构件质量通病预防措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准。 3.防治措施 ( 1)按标准要求精心设计标准配 合比,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2)加强对计量器具检定及校正工作。 2. 5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达不到要求 1.现象 残留稳定度是检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的一项指标,残留稳定度达不到要求,表明沥青混合料抗水性能差、易剥落,使用寿命短。 2.原因分析 ( 1)沥青与矿料拌制不均匀。 ( 2)不是标准配合比及最佳沥青用量。 ( 3)酸性石料没有接抗剥离剂,或剥离剂掺量不符合要求。 ( 4)矿料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 5)抗剥离剂 本身质量不符合要求。 3.防治措施 ( 1)严格按标准要求的拌和时间进行拌制。 ( 2)精心设计标准配合比,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3)酸性石料按规定掺和一定比例的抗剥离剂。 抗剥离剂掺量一般占沥青用量 0. 3% ~0. 4%。 ( 4)对碱性石料加强检验和试验,对粘附性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石料,掺加一定数量抗剥离剂。 ( 5)加强抗剥离剂品质检验,不合格的抗剥离剂不得投入生产。 三、装运过程 3. 1运输车辆底部粘料 1.现象 沥青混合料从自卸汽车 卸料后,沥青混合料或沥青与车厢板面粘结,不能卸清。 2.原因分析 ( 1)车厢侧板和底板没有涂隔离剂。 ( 2)沥青混合料中填料严重偏少。 3.防治措施 ( 1)车厢叙板和底板涂 — 薄层油水混合液或少量肥皂水,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 2)按标准配合比要求掺加填料。 3. 2运输车辆底部沥青混合料有花料 1.现象 沥青混合料从自卸车卸下后上表面层有花料。 2.原因分析 ( 1)隔离剂为油水混合物,柴油严重偏多。 ( 2)车辆没有清扫 干净。 3.防治措施 车厢底板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柴油与水的比例为 1: 3)或少量肥皂水,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四、乳化沥青 (生产工艺见图 1. 41) 4. 1沥青与水溶液油水分离 1.现象 沥青与水不能均匀混合成一体。 2.原因分析 ( 1)控制装置失灵,沥青与水比例失调。 ( 2)乳化剂或稳定剂用量不当。 ( 3)不同用途乳化沥青,石油沥青标号选择有误。 3.防治措施 ( 1)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特别是对沥青和水溶液计量泵进 行检修,确保油水比例符合规定要求。 ( 2)调整胶体磨间隙,使沥青均匀分散在乳液中。 ( 3)严格控制沥青和水溶液的温度。 ( 4)对不同用途的乳化沥青应严格控制沥青与乳化水溶液比例及乳化水溶液中乳化剂和稳定剂比例。 4. 2乳化沥青与石料缺乏粘结性 l.现象 乳化沥青与石料拌和后,石料表面只有一层薄薄乳化沥青膜,雨水浸湿后易剥落。 2.原因分析 ( 1)使用酸性石料未掺抗剥离剂。 ( 2)沥青与水比例不正确。 3.防治措施 ( 1)使用酸性石料时在沥青中一般预先掺入占沥青用量 0. 4%抗剥离剂。 ( 2)检查沥青与水控制装置,加强设备维修和保养。 4. 3筛上剩余量超标准 1.现象 乳化颗粒分布不均,不稳定。 含有乳化不完全颗粒及结块,严重的产生结皮或沉淀现象,影响乳化沥青质量。 2.原因分析 ( 1)胶体磨乳化机的转子定子之间间隙太大。 ( 2)沥青温度太低。 ( 3)水溶液温度过低。 ( 4)乳化剂使用量过小。 ( 5) pH值太大。 3.防治措施 ( 1)调小胶 体磨乳化机的转、定子间隙,直到乳液达到规定细度。 如间隙调小后,乳液细度仍无变化,则应检查旋转轴的支承装置有否松动。 ( 2)适当提高沥青温度,降低沥青粘度,使沥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 3)适当提高水溶液温度,检查乳化剂等外加剂是否充分溶解。 胺类乳化剂水溶液应呈透明状态。 ( 4)针对不同沥青种类、标号,试制乳化剂最佳用量,提高乳化效果。 乳化剂用量(按有效含量计算)宜为沥青重量的 0. 3% ~0. 8%。 ( 5)根据 pH值,加入适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