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 廖 志 成单位: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86699139办公室 :7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三章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其次,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再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法国 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 落后于德国 法国 英国先进于 先进于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第四,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艺术道德 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正确意识错误意识促进作用阻碍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第三章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第一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是人类社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第三章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第一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教育准备性要素法律等综合性要素第三章 第一节生产关系的含义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消费动态生产 分配交换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 第一节生产关系的含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静态第三章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第一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章(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节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第三章 第一节(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 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公有制奴隶社会私有制封建社会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章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 第三章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关系生产力第三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一节生产力 生产关系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第一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适应 不适应 适应生产力(内容)生产关系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 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应阻碍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节第三章 第一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三章 第一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织和设施。 分为 观念上层建筑 和 实体上层建筑 两个部分。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第三章 第一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的本质国家 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第三章 第一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这是国家的阶级根源。 第三章 第一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第三章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第一节第三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 :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第三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一节经济基础(内容)上层建筑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应阻碍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一节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部分。 社会形态(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统一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有 纵向、横向 的统一性两方面体现。 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多样性第三章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封建社会第一、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非同步性。 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章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由奴隶制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二、社会制度具有跨越性。 第三章第三、同类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青铜器的使用为标志,西欧以铁器的使用为标志。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一节第三章第四、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 法国通过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而日本则通过改革。 攻占巴士底狱 日本明治维新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一节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三章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 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 “ 扬弃 ” 的过程。 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nt。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