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 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建立经营者诚信体系,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创建让农民信得过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1构筑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 在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交通要道、优势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交易灵活、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及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动规范化经营,提高流通辐射能力和效率。 扩大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便利店。 积极引导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经营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大型区域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产品流通。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大力创建名牌农产品,通过举办展示会、交易会等方式,推介名牌农产品,推动名牌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市场占有率。 力争 “十一五 ”培育 3—5 家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市场、 10 家省级大型农产品市场, 3—5 家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0 家省级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2—3 个国家级蚕茧基地、 10 个省级蚕茧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29 页 基地, 1—2 个国家级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 15 个省级茧丝绸产业化龙头企业。 1构筑农产品出口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出口指导,扶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出口。 加强蔬菜、茶叶、蜂蜜、水产品、肉禽、蚕丝、中药材等重点品种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密切监测并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 求动态,强化出口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利用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带动出口,积极组织安徽名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对接,推动农产品进入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 “借船出海 ”,扩大出口。 1构筑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市场运行信息监测,所有涉及的重点企业、出口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及中心店均作为监测样本点,实行网上动态直报。 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工作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制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开发信用 评价软件,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科学评价企业信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把片区监管责任制与商品准入监管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巡查制度等结合起来,严防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四、扩大对外贸易,转变增长方式 把握国际产业调整机遇,围绕我省 “861”行动计划,将扩大外贸规模与转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29 页 变外贸增长方式有机结合,优化进出口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进出口生产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把省经济外向度从 20xx 年的 14%提高到 20xx年的 16%以上。 1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培育 2 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加强扶持,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扩大家电、工程机械、机床、船舶出口;促进和引导大型优势企业加快 “走出去 ”步伐,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快速增长;培育一批以研发技改为主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扶持电子元器件、机械制造、电缆加工等产业群发展,夯实机电产品出口基础。 力争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 25%以上, 20xx年出口额达 55 亿美元,跻身全国前 10 位,占全省出口额 50%。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大力促进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柠檬酸、子午线轮胎等重点产品出口。 支持以合肥、亳州、淮南、芜湖为龙头的医药基地建设 ,促进合肥国家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和合肥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力争 “十一五 ”培育 3—5 家国家级科技兴贸工程基地, 15—20 家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 20%以上, 20xx 年出口额 2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 23%。 扩大优质纺织品出口。 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技术水平,跨越技术壁垒。 大力促进马鞍山、芜湖、合肥、安庆等地纺织产业集群发展。 在做好对配额地区纺织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非配额地区出口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29 页 市场。 力争全省纺织品出口年均增长 20%, 20xx 年出口额 26 亿美元。 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鼓励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重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开展国际认证,优化农产品结构,开辟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力争 “十一五 ”培育 50 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 20%以上, 20xx 年出口额 8亿美元。 1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跟踪扶持加工贸易的大商品、大企业,促进轮胎、空调、船舶等大宗加工贸易商品出口。 鼓 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种类上转型升级,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 促进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良性互动,以加工贸易方式吸引外资在我省 “落地生根 ”。 积极推动芜湖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扩大加工贸易规模。 争取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新增 12 家出口加工区。 加强商务、海关、税务和质检等部门的政策协调,提高加工贸易监管效率。 力争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 20%以上, 20xx 年达 40 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 20%以上。 1推动发展服务贸易 把握我国逐步开放服务贸易的机遇 ,积极吸引境外银行、保险、证券、电信、运输等服务贸易资本进入我省,不断引入新的服务种类,填补服务领域空白,扩大服务市场。 积极有序引进境外服务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我省服务业转变经营机制。 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促进我省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第三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29 页 物流、国际货运、金融保险、民族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出口。 鼓励民营经济更多进入服务贸易领域。 积极发展国际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投入,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扩大境外客源,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 1加强创建自主品牌和国 际认证 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扩大自主品牌消费,促进自主品牌出口,提高商务领域品牌建设水平。 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指导海外商标注册,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力争 “十一五 ”培育 20 个中国知名品牌、 200 个省级知名品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 15 亿美元,年均增长 20%。 广泛宣传出口产品国际认证的重要意义,加大信息传递、培训辅导、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开展出口产品国际认证。 力争 “十一五 ”末全省有 900 项体系标准和出口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其中有 600 项体系标准认证、 300 项出口产品认证。 1深入实施市场多 元化战略 抓住世界经济贸易持续增长的有利时机,深度开发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东欧、中亚等新兴市场。 充分利用国家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多渠道开拓非洲、拉美等市场。 推动跨国集团在我省举办国际采购对接会,支持更多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网络。 组织企业参加著名的国际专业博览会,进一步办好我省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力争 20xx 年我省对非传统市场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 50%,占比提高 10 个百分点。 1发挥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29 页 坚持进出口协调发展,努力扩大 进口,不断优化结构,进一步发挥进口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缓解资源及环境约束、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围绕 “861”行动计划,坚持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家电、汽车、工程机械、冶金等行业优化发展。 加大矿砂、钢材、塑料、橡胶等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保障工农业生产需要。 力争全省进口额年均增长 10%以上、20xx 年超过 60 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 30%以上,其中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进口额年均增长 15%、实现 5 年翻一番。 壮大进出口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企业开 展进出口贸易,积极培育进出口快速增长的骨干力量。 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推进市县进出口企业 “孵化 ”成长。 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企业,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力争 “十一五 ”末全省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经营者由 “十五 ”末的 5000家增加到 10000 家,对新增的 5000 家组织业务轮训一遍;形成 30 家年进出口超 1 亿美元的企业,其中超 20 亿美元 1 家、超 10 亿美元 2 家、超 5 亿美元 6 家;力争生产型企业出口年均增长 20%以上, 20xx 年达到90 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 75%以上;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 30%, 20xx年达到 65 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 50%以上;形成 6 个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 6 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8 个出口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出口超 1 亿美元;有 30 个大类商品出口超 5000 万美元,其中 20 个大类超亿美元; 17 个市进出口额全部超亿美元,其中 8 个市超 5 亿美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