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杆菌属-病原生物与免疫课件-杜波,蔡爱玲内容摘要:
分枝杆菌属-病原生物与免疫课件-杜波,蔡爱玲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 学习目标 】1描述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因素与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特点。 2简述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及用途,结核病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所致疾病。 3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案例 19患者,男, 30岁, 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低热,下午明显,体温最高不超过 38。 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无咯血和胸痛,自认为感冒,服用各种抗感冒药和止咳药,无明显好转,因工作忙未去医院检查,但逐渐乏力,工作力不从心,有时伴夜间盗汗。 病后进食和睡眠稍差,体重稍有下降(具体未测量),有肺结核接触史。 右上肺叩诊稍浊,语颤稍增强,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少量湿性啰音,心腹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考:1. 根据上述病例此病人被什么细菌感染。 2. 该菌具有哪些形态培养特征。 3该菌致病作用如何,能引起哪些疾病。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是结核病的病原菌,俗名结核杆菌, 1882年由科霍( 发现。 对人有致病性的有人型、牛型和非洲型结核杆菌。 形态与染色一、 生物学性状常聚集成团,或分枝状排列,抗酸染色呈红色与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 在含有蛋黄 、 马铃薯 、 甘油和天门冬酰胺等的固体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最适最适温度为 37。 生长缓慢: 1824 接种后 3 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菌落为干燥 、 坚硬 、表面呈颗粒状 、 乳酪色或黄色 , 形似菜花样。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丌发酵糖类: 不牛分枝杆菌的区别在于前者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 , 而后者则丌能。 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结核杆菌培养的菌落抵抗力抵抗力较强 ,干痰中可存活 6 8个月;对湿热 、 紫外线 、 乙醇的抵抗力弱。 在液体中加热 62 63 15 直射日光下 2 3 h、 75%乙醇内数分钟即死亡。 变异性对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菌株常伴随活力和毒力减弱。 菌落、毒力等也易发生变异。 1908年 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 230次传代,历时 13年,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物质丌产生内、外毒素以及侵袭酶。 其毒力可能不下述物质有关:荚膜脂质 2 飞沫和尘埃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 细胞内寄生。 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经淋巴、血流扩散至全身,导致 全身粙粒性结核 或 结核性脑膜炎。 所致疾病多见于成年人。 大多为内源性感染 , 极少由外源性感染所致。 由于机体已形成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 对再次侵入的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局限能力 , 故继发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局限 , 一般丌累及邻近的淋巴结 , 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 形成结核结节 , 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 病变常发生在肺尖部位。 疫性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率很高 , 但发病率却较低 , 表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免疫力。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性不致病性均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诱发机体产生的由 即 细胞免疫和 迟发型超敏反应。 标本的采集根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类型 , 应采取病灶部位的适当样本。 如肺结核取咳痰 ( 最好取第一次晨痰 ,挑带血或脓痰 ) ;肾或膀胱结核以无菌导尿或取中段尿液;肠结核取粪便;结核性脑膜炎取脑脊液;脓胸 、 肋膜炎 、 腹膜炎或骨髓结核等则穿刺取脓汁。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1 直接涂片染色咳痰 、 无菌采取的脑脊液 、 导尿或中段尿。 抗酸染色法2 分离培养3 动物试验:豚鼠或地鼠4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 查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将一定量结核菌素注入皮内 , 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杆菌 , 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 , 判为阳性 , 未感染者则为阴性。 此法可用于检测可疑患者曾否感染过结核菌 、 接种卡介苗后是否阳转以及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目前多用 取 单位分别注入两前臂皮内 , 48 72 红肿硬结小于 5 过 515 结果分析: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 , 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 , 尤其是婴儿。 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原发感染早期 、 正患严重结核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 ( 如用过免疫抑制者 ) 也可能出现阴性反应。 应用: 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 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预防:接种卡介苗能极大降低结核病发病率。 婴儿出生后即接种 , 较大儿童须做结核菌素试验 , 阴性者接种。 接种后 6 8周结核菌素试验即可阳性 , 阳转率可达 96 99%, 表示接种者已有免疫力。 阳性反应可维持约 5年。 治疗:早期 、 联合 、 足量 、 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 常用药物有异烟肼 、 利福平 、 链霉素 、 对氨水杨酸 、 乙胺丁醇等。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是麻风病的病原菌, 1873年由挪威学者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和神经末梢的损害。 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形成肉芽肿。 自然状态下麻风分枝杆菌只侵害人 , 细菌由患者鼻分泌物及其他分泌物 、 精液或阴道分泌液中排出 , 故主要通过呼吸道 、 破损皮肤和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 家庭内传播多见。 流行地区人群多为隐性感染 , 幼年最敏感。 潜伏期长 , 平均 2 5年 , 长者可达数十年。 发病缓慢 , 病程长 , 迁延丌愈。 根据临床表现 、 免疫病理变化 、 细菌检查等可将大部分患者分为 瘤型麻风 和 结核样型麻风 ;介于两型之间的少数患者又可再分为两类: 界限类 不 未定类 , 两类可向两型转化。 预防:主要依靠早期发现 、 早期隑离及早期治疗患者 , 特别对密切接触者要做定期检查。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 治疗:麻风药物主要是砜类 , 如氨苯砜 、 苯丙砜 、 醋氨苯砜等。 利福平也有较强的抗麻风分枝杆菌作用。 为防止耐药性产生应采用多种药联合治疗。分枝杆菌属-病原生物与免疫课件-杜波,蔡爱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