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课件-邓斌菊内容摘要:

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课件-邓斌菊 第二单元正常人体生理机能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 京 出 版 社第五章 呼吸【 学习目标 】3 列出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说明 2 说明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4 理解气体交换的动力,分析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5 分析血液中氧、二氧化碳、氢离子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 1 识记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和意义,肺通气的概念和动力。 6 学会肺通气功能的测定,观察分析各种神经、体液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呼吸定义和环节一、呼吸的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呼吸的生理意义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新陈代谢时所需的出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 而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三、呼吸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换气。 呼吸的环节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原理(一 )肺通气的动力(二 )肺通气的阻力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一)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二)肺通气量一、肺通气原理直接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吸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实现的。 呼气运动:平静呼吸时,呼气运动 的产生 (建议删除这三个字 )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引起的。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 肺通气的动力呼 气肺内压 大气压缩 小肺 脏吸 气肺内压 大气压胸 廓吸 气 肌缩 小收 缩 舒 张扩 张原动力 :呼吸运动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扩 张呼吸类型平静呼吸 用力呼吸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肺弹性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 肺弹性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 = - 肺弹性回缩力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引起的。 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平静呼气之末胸内压为与 静吸气之末胸内压为 力吸气时负压可达 内负压的生理意义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的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呼吸道阻力肺通气的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 肺泡 型细胞分泌成分: 二软脂酰卵磷脂(作用: 防肺泡破裂或萎缩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残气量:最大呼气后仍残留在肺中不能呼出的气量深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的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呼吸频率乘以潮气量。 无效腔: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形式时的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呼吸形式 每分通气量 ( ml/肺泡通气量 ( ml/静呼吸 500× 12=6000 (500 12=4200浅快呼吸 250× 24=6000 (250 24=2400深慢呼吸 1000× 6=6000 (1000 6=5100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肺换气三、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分压差气体扩散的动力:分压差扩散的方向: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扩散气体的扩散速率P T A W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交换;组织换气: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交换。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2呼吸膜的面积3通气 /血流比值定义: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肺血流量 (Q)之间的比值()。 正常值: 义:只有 比值在 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配合适当,气体交换的效率高。 将导致肺换气效率降低。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一)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 (二)化学结合:约占 肺 ) 组织 )2 解离曲线 :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上段 :曲线较为平坦 ,表明血液段 :曲线较陡 2 曲线坡度最陡,表明血液 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占总运输量的 5%。 化学结合:占总运输量的 95%;碳酸氢盐 形式占 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约占 7%。 化学结合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 组织在 肺 H+ + 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 )呼吸的基本中枢(二 )呼吸节律形成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 ) 肺牵张反射(二 )化学感受性反射(三)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四 )防御性呼吸反射呼吸的基本中枢 脊髓:有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但本身并没有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能力。 延髓呼吸中枢:吸气中枢和呼吸中枢。 脑桥呼吸中枢:呼吸调整中枢。 高位脑:对自主性节律性呼吸的产生不是必需的。 但呼吸可以受脑桥以上中枢部位的影响。 呼吸节律形成起步细胞学说神经元网络学说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 )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呼吸的反射性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种。 肺扩张反射定义: 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 过程: 肺扩张时牵拉呼吸道,刺激牵张感觉器使之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 意义: 阻止吸气过深过长,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使呼吸频率增加。 在实验动物中,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吸气延长、加深,呼吸变得深而慢。 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时引起吸气活动的反射。 感受器也位于气道平滑肌内,但其性质尚不十分清楚。 该反射仅在肺明显缩小时才起作用。 它在平静呼吸调节中意义不大,但对防止呼气过深和在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化学感受性反射1化学感受器 包括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包括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们能感受血液中 + 浓度的变化。 (2)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对脑脊液和局部组织间液的 H+ 浓度的改变极为敏感,而对动脉血 %时,呼吸开始加深;增加到 4%时,呼吸频率也加快,使肺通气量增加。 但吸入气 %时,肺通气量不能再相应增加。 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 制:以前者为主。 3 H+ 对呼吸的影响影响: 动脉血中 H+浓度升高时,血浆 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反之,则 吸抑制。 机制: 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H+的敏感性较高,但由于 H+不易通过血 - 脑屏障,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因此,血液中的 H+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 4低 在轻、中度低 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以纠正低 严重低 脉血降低到 5,呼吸抑制。 机制: 轻、中度低 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低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以纠正低 但严重低 脉血降低到 5 ,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已不足以克服低 将导致呼吸抑制。 (三 )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定义: 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过程: 当牵拉肌肉时,肌梭受刺激而兴奋,其冲动传入脊髓,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意义: 参与呼吸的调节,其意义在于随着呼吸肌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地加强呼吸运动,这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四 )防御性呼吸反射1咳嗽反射是常见的重要防御反射,感受器位于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能接受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其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引发一系列协调且有序的反射效应。 2喷嚏反射因鼻粘膜受刺激而引起,其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与咳嗽反射类似,不同的是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而不是声门关闭,呼出气主要从鼻腔喷出,以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本 章 小 结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理溶解;化学结合:理溶解;化学结合: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血液中 血液中 血液中 H+ 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肺通气气体交换气体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定义: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动力:直接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 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呼吸化学感受器反射肺牵张反射:定义和意义。 呼吸膜的厚度。 呼吸膜的面积。 通气 /血流比值。 答案 )。 答案 )。 答案 )。 + 浓度升高,分别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作用机制如何( 答案 )。 为胸内负压,其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的弹性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胸膜腔内的压力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肺弹性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 肺弹性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 = - 肺弹性回缩力,可见,胸内负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力所决定的。 生理意义:使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陷,并使肺能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张。 胸膜腔负压加大了胸膜腔内一些壁薄低压的管道内外的压力差,从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利于肺扩张,减小吸气阻力,使吸气省力。 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1)潮气量 ; (2)补吸气量 ; (3)补呼气量 ; (4)残气量;( 5)深吸气量;( 6)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 浓度升高,分别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