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陆德明发展经济学讲义word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古典理论认为要素规模收益递减或不变(以种卷心菜为例) * 如果加入第三个要素 ——技术,就可以否定李嘉图定律 * 可以解释一系列问题 *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 12 舒尔茨( Shultz, T.)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 * 人力资本具有受益递增的性质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源于亚当 •斯密 * 艾伦 •杨的发展 劳动分工可以实现收益递增(管理专业化、地理分布、迂回式( Roundabout)生产方式) * 带 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供求互联、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分工深化) * 经济含义 强调了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技术的 “外溢 ”、赶超式发展、跨国公司的作用) * 强调了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 政策的重大不能放在熨平经济周期,应放在如何促进和发展新技术和创新上(罗默的话) * 第二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什么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源于 1950s1960s美国经济学家对 “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问题的研究 定义: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并度量 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的几种分析方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余值分析法 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索洛于 1956年提出 Y=F(K, L)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 σ K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要素的比例 σ L表示国民收入中归于劳动要素的比例 这样经济增长率便分解为资本投入的增长率与资本产出弹性之积加上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之积 余值分析法 总量生产函数分析法的不足 丹尼森( Denison, E.)提出余值增长( Residual growth)( 1962, 1967) * 索洛的改进,提出余值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1)(),( u h lAklhkfyLLLKKKYYYLMPLYKMPkLLYLMPKKYKMPYYLMPKLKLKLKMPY 13 余值分析法 索洛修正了生产函数,用技术进步表示余值 余值分析法 索洛对 1909- 194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 %) 肯德里克( Kendrick, J. W.)对美国 1889- 1957年间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48%: 52%) 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分析及其应用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长 丹尼森的分析 应 用(美日对比及东亚奇迹) TFP增长 余值增长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技术引进等 余值增长为全要素生产力(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长,简称 TFP增长 丹尼森将 TFP增长分解为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 1929- 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 %,其中 TFP增长率贡献 %(占 %),再分解资源配置改善贡献 %(占 %),规模经济 %(占 %),知识进步 %(占 %) 1948- 1981年 TFP对总增长率贡献率上升到 66%,在 TFP中知识进步占 47%,教育因素占19% TFP增长的应用( 1) 为什么 1950s1960s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日本和欧洲。 丹尼森发现要素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与 TFP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之比美国是 60%/40%,日本和欧洲为 40%/60%,知识、技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TFP增长的应用( 2) 东亚奇迹:从 1965- 1990年,东亚地区(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泰国)等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中有 2/3是物质资本 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有利于人类资本积累,而另 1/3为 TFP增长,主要源于它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而高水平的劳动力能够保证企业理解、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赶超式发展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阶段和限度 经济增长的阶段 经济增长的限度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以前的阶段理论(斯密、李斯特)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经济起飞的条件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经济含义 罗斯托以前的阶段理论 亚当 •斯密分为 “狩猎社会 ”、 “畜牧社会 ”和 “农业社会 ” 李斯特在斯密基础上又加上 “农工业社会 ”和 “农工商社会 ” 罗斯托的六阶段及其特征 LLLKKKYYAAAALLLKKKYYLKAFY),( 14 传统社会阶段及其特征 * 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及其特征 * 起飞阶段及其特征 * 成熟阶段及其特征 *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及其特征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及其特征 * 经济起飞的条件 经济起飞是发展中国家的转折点,一般 20- 30年 * 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 条件二:主导部门(详解) 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 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 资本稀缺的结果 主导部门的要求(高增长率、经济地位、技术能力、带动作 用) * 带动作用的表现:内外规模经济、有利于新部门的产生、扩大出口 * 历史上的主导部门(美、英、丹麦、澳大利亚等)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1) 储蓄部门现代化 合理消费 控制人口 引进外资,防止资本和人才外流 促进出口 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起飞的政策( 2) 建立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制度 建立专利制度 政府投资基础产业 意识形态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方面 扩大市场 历史上的经济起飞 与特殊的刺激有关,如英国( 1783- 1802)、法国( 1840- 1860)、日本( 1878- 1900) 、美国( 1843- 1960)、俄国( 1890- 1914)、德国( 1850- 1873) 1950s- 1940s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 * 中国 * 对经济起飞理论的批评 以库兹涅茨为代表,认为该理论缺乏经验和统计数据的验证 以诺思( North, D. C.)等历史学家为代表,认为定义含糊不清,一些时间区间的确定(如美国)有误 经济含义 理论上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若干特点,如有次序的阶段序列、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作用 *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战略有指导意义 * 经济增长的限度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米香的 “反增长 ”理论 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 ”理论 15 理论评述 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 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 *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将受制于人口增长 罗斯托的观点 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 * 经济进入大规模群众高消费阶段以后,其他因素出现 * 米香的 “反增长 ”理论 1960s的背景 1967年米香( Mishan, E. J.)出版《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 人类效用的多元化 * 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人类生活 质量下降 * 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 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 ”理论 罗马俱乐部及《增长的限度》 * 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因素 * 世界模型及世界末日 * 改善人类处境的措施 * 理论评述 悲观主义色彩过浓,预期也大都没有出现 * 警醒作用 * 理论意义(新概念、增长的后果影响增长本身等) * 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 本章重要的概念 哈罗德的三个增长率、刀刃上的均衡和第一个、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边干边学 技术内生化 全要素生产力( TFP) 经济起飞 经济零增长 本章小结 哈罗德 —多马模 型及其意义 索洛模型及其意义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主要的几种思想 主要的几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及经济起飞理论 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及经济增长的限度 第三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 ——纳克斯( Nurkse, R.) 主要内容 •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及其发展战略 16 一、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的概念 •何谓 “资本形成 ” 资本 •资本的定义 * •资本的分类 * •物质资本 * •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的生产要素一道代表未来的生产能力 资本形成 •什么是资本形成 * •资本形成的本质 *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先前的理论综述 •纳克斯的 “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 •纳尔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 •莱宾斯坦的 “最小临界努力 ”理论及其改良 •缪尔达尔的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理论 •结论 先前的理论综述 •斯密的理论 * •哈罗德 —多马模型 *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 * •麦迪逊( Maddison, A.)和纳迪里( Nadiri, M.)等的实证研究 * 纳克斯的 “贫困恶 性循环 ”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主要观点 •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恶性循环力量 ”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 具体分析 •供给方面: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 收入低 •需求方面: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 对该理论的批评 17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习惯) *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 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 纳尔逊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主要观点 •1956年,纳尔逊( Nelson, R. 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 “陷阱 ”,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 “陷阱 ”,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具体分析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 *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 *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 低水平均衡陷阱 •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关系 •人均收入低于 OE时 * •人均收入超过 OE,但低于 OF时 *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 •越 过 F点才能跳出陷阱 *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 •越过 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 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与纳。复旦大学-陆德明发展经济学讲义word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