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药概论-药理学课件-吴宏内容摘要:

化学治疗药概论-药理学课件-吴宏 第六单元化学治疗药物第三十一章化学治疗药概论123【 学习目标 】领会抗菌药作用机制;识别抗菌药物常用术语及临床应用的原理;描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所致疾病及肿瘤的药物治疗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称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 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病原体所致疾病的过程中,应注意病原体、药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1机体的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是决定疾病转归的主要内在因素,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抗生素 是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物质,也包括一些半合成衍生物。 抗菌谱 指抗菌药的抗菌作用范围。 可分为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两种。 仅作用于某一菌种或某一菌属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异烟肼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广谱青霉素等。 抗菌活性 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采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分为抑菌药和杀菌药。 抗菌后效应( 指撤除抗菌药物后,病原体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后效应, 定抗菌药物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某些特殊靶位,干扰细菌正常的生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其结构功能,使细菌失去维持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图 31菌胞体外有一层坚韧的细胞壁,除具有维持细菌形态和物质交换功能外,还可维持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主要由糖类、蛋白质、类脂质聚合镶嵌而成。 止肽聚糖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使水分不断渗入,加上自溶酶的激活,致使菌体肿胀、破裂、溶解而死亡。 粘菌素类能选择性地与病原菌细胞膜中磷脂结合、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 B、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固醇类物质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重要营养成分外漏,导致病原菌死亡。 菌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起始、肽链延伸和合成终止三个连续环节,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的。 细菌的核糖体为 70S,由 300菌药物对细菌核糖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作用于 50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则作用于 30响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而抗菌。 胺类、甲氧苄啶( 分别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还原酶 ,影响四氢叶酸形成,导致核酸合成障碍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喹诺酮类药物抑制 而抑制 三节 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耐药性( 称抗药性,指病原菌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病原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乃至消失现象,这类病原细菌又称为耐药菌。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活酶有两种,一种为水解酶,如 破坏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 一种为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如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可改变氨基糖苷类的分子结构。 病原菌产生的这两种酶,均可以使抗菌药物失去活性。 菌通过改变药物作用的原始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或者通过增加靶蛋白的数量,在药物存在的同时仍有足量靶蛋白可以维持微生物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新合成敏感菌所没有的、功能正常的、与抗生素亲和力低的靶蛋白。 菌通过降低胞浆膜通透性,阻止药物进入菌体而呈现耐药性,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某些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的耐药性,的天然耐药性。 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对 因为可进入微孔蛋白的通道,对敏感菌的微孔蛋白量减少或关闭时可转为耐药。 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而改变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如对磺胺类耐药的细菌,不再利用对氨苯甲酸及二氢蝶啶合成自身需要的叶酸,而是直接利用叶酸;也可通过增加抗菌药物拮抗物的量而呈现耐药性。 二、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措施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加。 为了减少和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不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窄谱抗菌药可控制的感染不用广谱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局部使用的适应症。 思考1简述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 2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